日前何炳棣先生莅临清华,作“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从重建秦墨史实入手”讲座。入座始定,发现有一老者坐轮椅,由年轻人陪同而至,似乎是数学家林家翘先生(后得确认)。林氏所谓“不管搞哪一行,千万不要作第二等的题目”,是何先生心目中清华精神的最佳代表(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4页)。至此,我已感觉到今天除了演讲者之外,还会有一些重量级人物到场。与一般讲座不同,主办方把很细心准备的何先生演讲的论文发给大家,面对这份长达43页、渊博严谨的雄文,结合之前讲座通告时详细的内容说明,足可证明今天的演讲绝非应景,不由好生感慨。
下午四点钟,何氏到场,他身材伟岸,如关西大汉,声若洪钟,完全符合我阅读《读史阅世六十年》已得之感觉,但走西阶的下行台阶时需要人协助搀扶,提醒我们岁月不饶人,其已经93岁高龄。掌声中,何氏与一干人等寒暄,特别值得注意的场景是其与95岁的林家翘先生的拥抱,清华大学的第九级和第十级,理科与文科两大翘楚,以这样的方式表达着惺惺相惜之情,再续同窗之谊。
讲座首先由杨振宁先生致辞,杨氏称何炳棣先生是“以近代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人”,我想此处应该是指何先生以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历史之故。杨先生同时介绍一典故:“两人在台北某次讲座时,何炳棣曾专门提及当年考取第六届庚款留美,其分数要比杨振宁高2.5分”,引来台下笑声一片。非常有意思的是,何炳棣先生可能因耳背没有听到此段介绍,在结束讲座时,仍再提2.5分一事。其实两人当年的科目一为西洋史,一为物理学,在每科只录取一人的时代,无疑皆是本专业中全国的最优秀者,这样“在意”的横向比较,也折射出当时打分的严肃严谨和何氏旺盛甚至老而弥坚的好强之心。
讲座开始,何先生首先纠正论文中的打印错误,甚是严谨。他以陈寅恪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特别提出的“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引子,认为其本人心目中国史上的大事,是秦专制集权统一郡县大帝国的建立及其传衍,其间的“大事因缘”是墨者竭忠尽智协助秦国完成统一大业,而本身却消融于时代政治洪流之中。
......(作者:陈新宇单位:清华大学法学院)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