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29日,以“后世博与大都市圈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专家预测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盛会,将使长三角成为世界级大都市圈的时间表提前10—15年,后世博时期城市建设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为此,与会专家围绕后世博时期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低碳经济”、“都市圈规划”和“公共卫生”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国内外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归国留学人员出席会议。
构建友好循环型社会
目前,气候变化引起环境异常,各种灾害频发。人类应重新审视21世纪文明,致力于控制废弃物发生及其再使用和再生利用,珍惜有限地球资源,建立环保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改善环境的良性循环社会。
与会专家认为,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实现节能、减排、节地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探索方向。目前全国已有8个城市签订协议,启动“下一代城市”试验,规划设计专家将为它们量身定制独特的生态配置方案。日本原环境大臣小池百合子指出,构建友好循环型社会,珍视环境价值观,购买环保商品及服务的消费者、积极投资环保事业的投资家、生产环保商品及服务的实业家、研究环保技术的研究者、教育者以及与此相关的民间组织和作为后盾的政府,都是缺一不可的重要因素。
针对我国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土地、交通、能源和环境等诸多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城市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亚洲区主任钱七虎建议我国大力发展地下磁悬浮交通系统。他认为,该系统可大力缓解当今城市化进程面临的诸多困境,真正实现绿色、低碳的交通,这是缓解我国城市化难题的有效手段和未来交通的必然发展趋势。他建议加强地下磁悬浮试验研究,建立以地下轨道交通(地铁)为主、地下货物运输系统为辅的未来交通体系。
......[本报记者 马献忠(发自上海)]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