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多老一辈知识分子一样,他亲历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他毕生求索,奋斗不息,谱写了传奇般璀璨的人生乐章。
他,就是吴廷璆先生。
振兴中华之毕生求索
吴廷璆少时多不幸,在他还不满一岁时,父亲就抛下妻儿撒手人寰。其时,胞妹尚在母腹之中。寄居在姑母家中的母子三人,生活艰苦但不累及孩子教育。吴廷璆4岁识字,6岁入学堂。9岁时,母病故,兄妹移至叔父家寄养。叔父中过举人,早年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辛亥革命后曾担任祁阳县县长。其时,叔父因不满官场腐败,对社会悲观失望,意志消沉而辞职还乡。不久,家境逐渐败落,最后靠典当借债度日。然而,叔父对爱侄的教育格外用心,亲授说文解字、古诗、楚辞等。13岁时,吴廷璆考入两浙盐务中学,因多门课程系英语授课,外语水平突进。中小学教育和严厉的家学,为他日后的学术发展和造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9年7月,吴廷璆考入北大史学系兼修日本文学。在傅斯年、陈受颐、蒋廷黻、钱穆等学术权威云集的史学系,他的史学研究功力日进,而法学院教授许德珩、陈启修讲授的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令他激情勃发无以自制。此间,他学习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两个策略》等著作,在《北平晨报》副刊上发表高尔基、契诃夫的进步小说的译作,并结识了一批进步同学,初步树立了改造社会必须打倒整个剥削阶级的世界观。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南京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举国群情激愤。“反帝大同盟”成立后,吴廷璆积极参加北大支部的活动,随后成为中共北京市委秘密领导的“抗日救国十人团”成员。其时,北平各高校学生掀起的敦促南京政府抗日的“请愿”活动声势浩大,但在国民党控制的北大学生会及北平市学联的干扰破坏下未能取得成果。为此,北大学生于1931年12月1日召开全校大会,推翻校学生会,成立“非常学生会”,并推举吴廷璆为副主席。次日,北大学生南下示威团首批人员强行登上“闷罐”列车南下,到达南京后,吴廷璆和千家驹作为学生代表立即举行记者招待会,申明抗日主张。第二批北大同学抵宁后,卫戍司令部下达禁止游行示威命令,北大示威团400余学生遂公推吴廷璆与张勃川前往司令部交涉。吴、张二人到司令部后即被逮捕并严加审问,而后与其他被扣押在孝陵卫的同学一起展开绝食斗争。他们被强制押返北平后,“非常学生会”控制的《北大新闻》(三日刊)出版了“北大一二·示威运动”专辑,其中的《卫戍司令部之夜》一文系吴廷璆手笔。后来,这一斗争经历被杨沫撰写小说《青春之歌》时选作素材。
......(作者:杨栋梁 单位: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