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19期特别策划“中国经济特区三十年”文章之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形成了冲击,以外向型经济为基本特征的部分沿海地区,特别是我国首批创办的经济特区更是首当其冲,受到了深度影响和严峻考验。目前,全球经济正进入后危机时代,发展环境将发生更深刻的变化,对经济特区是更大的考验。
外向型经济模式受到挑战
由于历史原因,创办经济特区是为了突破计划经济和封闭型经济的桎梏,缓解国内资源要素瓶颈约束,所以主要采取了以对外贸易和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模式,并以加工贸易为主,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为支撑,两头在外,或大头在外,大进大出。但这种模式至今没有多大的改变,深圳的情况就十分典型。
深圳特区的雏形是当时在国际上盛行的出口加工区模式,外引内联和发展对外贸易是主要的经济功能。30年来,深圳在这方面确实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79年的1500万美元发展到今天的3000亿美元,不少生产行业和加工产品已介入了世界体系。从1993年开始,深圳的外贸进出口就一直保持在全国大中城市的首位,大约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8强,对外贸易对本地经济的整体贡献率超过50%。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深圳的外贸依存度高达30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82%,加工贸易占外贸出口的63.4%。出口产品中有40%以上销往美国,很多加工贸易企业都是高度国际化的香港企业。深圳的外贸依存度是内地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超过发达国家6—8倍,深圳是全国口岸数量和出入境人数最多、与国际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城市,深圳的港口特别是盐田港,是国内外向度最高、世界排名第四的最繁忙集装箱港口。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深圳必然会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
可以说,金融危机给深圳等经济特区上了重要的一课,断开了主要依靠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强大惯性,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向开放型经济模式转型
现阶段全球经济复苏形势尚阴晴不定、乍暖还寒,在未来,全球经济将何去何从,特别是在后危机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将形成什么样的发展格局?尽管各大国际研究机构和各国的经济学家们对于未来众说纷纭,但有几个趋势是能够看得明白的:一是全球经济实现再平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二是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过去,三是碳排放限制将促使中国经济和贸易结构发生转变,四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外资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作出相应调整。在这样的形势下,经济特区的发展之路必须有一个新的战略选择,并且显然不能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而是需要在经济发展模式上进行根本性和体系性的转变。
笔者以为,经济特区的未来之路是由既有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向开放型经济模式转型。
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这两种模式从内容到形式上有相同之处,二者都立足于对外开放,着力于深化国际分工与合作,以解决国内资源要素的匮乏,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但实际上它们的差异甚大,总体来说,开放型经济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种逻辑结果。具体说,这种模式在开放目的上,需要从简单地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转向从要素禀赋、竞争优势和国际合作出发,追求实现在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最大化;在开放形态上,需要从单纯的出口导向,转向积极推动商品、服务、资本和要素自由跨境流动;在开放内涵上,需要从强调鼓励出口政策,转向强调经济制度与外部世界相联系,即把开放作为市场化、制度化的安排,在制度上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如果形象比喻,开放型经济类似于世界上的自由港制度,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为导向,与国际经贸规则全面接轨,在制度安排上实现“四大自由”,包括贸易自由,即解除贸易管制;金融自由,即外汇自由兑换、资金可以自由出入和转移;投资自由,即自由投资、经营;运输自由,即物流国际一体化。
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经济特区之所以会受到直接而全面的冲击,是因为外向型经济这条路确实存在着局限性,例如,在要素流动上,更多是跨境单向流动而非双向自由流动,在市场体系上不足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在产业体系上未能通过国际深度分工与合作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在制度安排上没有建立与世界经贸规则全面接轨,既共存互赢、又能自我保护的法规体系。所以,经济特区在未来发展中,只有采取更开放的姿态,进行更全面的开放,迎风险而上,才能在动态中平衡,在更大的范围调配资源,才能在后危机时代立住脚,才能经受住将来更大的世界危机的冲击。
早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就提出了开放型经济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两次提到开放型经济,强调“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要求“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向开放型经济转型,率先探索开放型经济这种更加开放的发展模式,是经济特区的重要使命,因为开放是经济特区的最大优势,经济特区在未来发展中做好开放这篇大文章,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来统领发展全局,才能真正体现特区之特。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冯苏宝)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武勇、冯爱琴、冯建华、褚国飞)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