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经济特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9-01 13:5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19期特别策划“中国经济特区三十年”文章之一。

  1991年,我第一次访华。当时,我亲历了中国经济从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经济向邓小平时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虽然这种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我还是能清楚地感受到它们的不同。邓小平,一个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起起落落的中国领导人,预见到只有改革和对外开放才可以拯救国家、复兴中国。改革开放这个概念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的,自此,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此后短短的32年间,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1473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约5万亿美元,农村贫困人口从当初的2.5亿减少到1500万。中国综合实力有了十分显著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稳步的改善。

  这一切奇迹是怎么发生的?中国实行的改革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0年代初期),在农村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国家向外资开放,并允许成立私营企业;第二阶段(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国有企业“私有化”和价格“自由化”;第三阶段(1990年代初期到2000年中期),进一步“私有化”,一些国有企业的资产被卖给私人投资者。中国政府进一步减少了各种关税壁垒和管制,加强了银行部门和社会福利的改革,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又消除了农业税,这从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农村的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那么,中国政府是如何设法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场规模宏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实验的?虽然经济改革及经济增长率的步伐极快,但是中国改革的步骤并不是冒进式的,而是从几个经济特区作为改革试点、随后逐渐将经济特区的模式复制到中国其他地区这一模式有序进行的。在经济改革的第一阶段,在中国推行农业改革的同时,也在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创建了四个经济特区,在这四个城市中允许外国投资,并大大降低了政府干预程度。在这些城市变成中国经济发展引擎的条件下,中国政府于1990年又在上海浦东和海南省新设了两个经济特区。

  1980年至2009年,深圳的GDP年均增长率都保持在25%左右。2009年,深圳的人均GDP位居全国之首,超过了8619美元(当时中国人均GDP为3900美元)。深圳的工业结构经历了传统工业向高新工业、小规模向大规模、组装加工向独立生产的转变,深圳工业结构的转变事实上反映了中国工业结构的转变,这么说一点都没有错。在深圳,电信、机算计硬件和电子等部门所占全部工业产出的比例超过2/3,华为和中兴可以说是深圳目前最成功的两个品牌。即使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深圳依然是最吸引外资的地方之一,在世界500强中,有超过100个公司在深圳投资。

  促使中国尤其是深圳改革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是全中国改革的实验地。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香港毗邻,此外,其物流优势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其次,为了提升其竞争力,深圳享有特殊的自由经济政策,比如这里实行区别对待的公司税收体制,外企付的税比国内企业要少很多,这也是深圳这么短时间内在吸引外国投资方面能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在短短27年间,中国政府就取消了企业税区别对待的制度。再次,由于企业在金融方面的途径更加便利了,这也使深圳在工业方面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甚至直到现在,根据中国官方提供的数据,深圳风险资本家的数字在中国是最大的。最后,全国范围的改革之高效能管理也在这个特区进行了实验。中国政府简化了这里的商业程序,并使体系透明化,从而很大程度上消除各个层次可能滋生的腐败。另外,各行业的企业都集中在这里,如半导体、医药、建材、化学生产与加工、计算机软件、电子组织与生产、医疗设备、通信设备等,从而成功地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2010年7月,深圳特区从起初的罗湖、福田、南山和盐田四区扩大到包括宝安、龙岗、光明和坪山,其中,罗湖是金融贸易中心,福田是市政府门户,南山是高新技术工业中心,盐田是市物流中枢。

  中国的经济改革30年已经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之一,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欧盟、美国和日本都有着广泛的贸易关系。正因为其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所以即使是在世界经济处于金融萧条期,中国依然能够投入数十亿美元来促进国内需求。虽然经济增长带来了一些不平衡,但这些不大可能会阻止中国的整体发展。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狄伯杰)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武勇、冯爱琴、冯建华、褚国飞)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