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30年中,经济特区的内涵和外延出现了很大的改变。与此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立”走向“不惑”的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版图上,能够或者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不仅仅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走向,更关系到经济特区的自身命运。
深圳:“老特区”需要“新”思路
深圳经济特区在过去30年完成了华丽转身。政策、地域的优势,使深圳从一个边陲小县成长为如今产值、人口、城市规模急剧增长的国际化大都市。2009年,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深圳被定位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国际化城市。2009年12月,深圳经济特区“扩容”获得国务院批准,深圳发展打破了地域的瓶颈。中山大学哲学系钱捷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特区在过去30年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30年的积淀,今后应当更加注重理论探索。以深圳为代表的“老”特区能否为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提供“新”思路,值得拭目以待。
厦门:能否迎来下一个黄金时期
地缘优势常常成为一个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厦门地处闽南,与台湾地区关系密切。但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限制了厦门先天优势的发挥,直到90年代才有所好转。另外,厦门偏居东南一隅,交通不便。近年来,台海局势好转。2009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厦门要“围绕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需要,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2010年4月,福厦动车组开通,未来几年内,厦门将成为东南沿海的主要铁路枢纽。有理由相信,只要抓住历史机遇,厦门将很快迎来下一个黄金时期。
珠海:要把“后发优势”变为前进动力
珠海经济特区走了一条不同于深圳的发展道路。珠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蔡新华对此作了形象的比喻,如果深圳是一个雍容华贵的贵妇的话,珠海就是小家碧玉。相对而言,无论从GDP总量,还是城市规模上,珠海均无法与深圳抗衡,但在过去30年中,它构建了珠江口西岸交通的基本框架,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新兴产业成为特区发展新引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显示出其后发优势;在科教领域,珠海摒弃自办大学的传统观念,吸引国内一流大学到珠海举办校区或独立学院,到2009年,在校人数已达10万人,居广东省第二。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今年“五一”前夕到珠海调研时指出:“珠海正在走一条和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发展道路。可以预见,未来的珠海一定会成为广东发展新的增长极、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汕头:抢抓最后的发展机遇
潮汕人被视为“东方犹太人”,300多万潮汕人分布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汕头最初被定为经济特区,一个原因即是看中了当时“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但汕头并没有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也没有很好利用“侨乡”的天然优势。汕头的发展落后于同时期的厦门、珠海特区,在新一轮经济特区发展中,汕头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2009年6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粤东地区现场会和工作会议,制定粤东地区“五年大变化”的指导意见,采取了诸多扶持措施,为汕头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随着珠三角地区和海峡西岸地区经济区在国家战略地位上的确立,汕头成为珠三角与台湾合作、海西经济区域与港澳合作的重要通道,成为两大经济区之间资源整合与扩散、聚集与辐射的重要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新一轮发展格局中,汕头仍能找到急起直追的发展空间。对于汕头经济特区而言,这也许是最后的机遇。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吴才 本表格选自《经济特区蓝皮书: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页。)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武勇、冯爱琴、冯建华、褚国飞)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