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抗战胜利后“京派”作家的分化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8-30 09:1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以杨振声为核心的北大“京派”作家,表达了以文学革新推动“新时代”建设的思路,并以这一方式作为个人于“乱世”的安身立命之道,其精神延续并深化了3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艺观,以独立自由的姿态介入当下的社会政治生活。清华的“京派”作家则主张从政治革新入手变革文艺。

  “京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曾在1930年代绽放过灿烂的光芒。抗日战争胜利后,“京派”作家随西南联大回到平津地区,北平的“京派”作家集中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北大有文学院的杨振声、沈从文、冯至、废名、朱光潜等,清华有中文系的朱自清和1947年转入的李广田。两校“京派”作家的政治取向不同,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的斗争策略亦各有侧重,最终导致了“京派”的分化。

  分歧在复员后不久已见端倪。在关于如何为文学“打开一条生路”的讨论中,北大和清华的“京派”作家提出了理路不同的两种方案。总之,以杨振声为核心的北大“京派”作家,表达了以文学革新推动“新时代”建设的思路,并以这一方式作为个人于“乱世”的安身立命之道,其精神延续并深化了3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艺观,以独立自由的姿态介入当下的社会政治生活。清华的“京派”作家则主张从政治革新入手变革文艺。

......(作者:郭建玲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