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本报讯 8月21—22日,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办,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承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
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王伟光,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出席本次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王伟光在题为“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新局面”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民族化、现实化、大众化的进程。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工作,要在三个方面加强理论研究,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二是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体系研究。为此,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在本届理事会期间要做到“四个一”,即每年召开一次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年会,举办一次博鳌哲学论坛,创办一份学会会刊,编写一本哲学通俗读物。
衣俊卿作了题为“理论的力量”的大会发言。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挖掘上下功夫,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解释力;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研究深度上下功夫,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穿透力;三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国际交流上下功夫,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传播力。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防大学、黑龙江大学等30余家科研单位的学术界代表和《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多家媒体、杂志的代表共12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讨。(王国有)
民国史研究最大盛会南京举行
本报讯(记者童力)“层级最高、规模最大、论文最多、研讨范围最广”,记者8月21—23日在第六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获悉,本次在南京中山陵风景区举办的讨论会,刷新了中华民国史研究领域的若干个“第一”。会议由南京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中山陵管理局联合举办。来自国内外的150余名学者与会,共向会议提交论文120篇。
江苏省副省长李小敏在讨论会开幕式上说,中华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当代中国从民国脱胎而来,研究中华民国史,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主办方负责人、民国史研究专家张宪文教授对本报记者介绍说,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主要围绕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社会变迁等方面展开研讨,目的在于加强海内外民国史学术研究的交流,促进民国史研究的发展。会议得到许多世界著名高校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记者注意到,学者们提交的会议论文明显地表现出偏重社会史、经济史的特点。特别是区域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运动、“三农”问题、交通、金融以及与之相关的议题,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论述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外交事件的论文虽然不乏其例,但并非主流。这表明民国史研究的整体格局已经改变。以往以政治史为主干的研究格局,已经转变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研究领域齐头并进、整体研究与区域研究向纵深发展的研究态势。
有学者对记者提出,这种研究态势总体上反映了学术进步,是新时期我国学术繁荣的一个例证,但须预防细碎化,特别是研究社会变迁史,要小心平面化、静止化、单一化。实际上,研究民国史上的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中外关系(特别是中日关系)、国共关系以及自然领域的各种天灾人祸。这就需要学者们立足于唯物史观,用联系的、辩证的、发展的以及复式的眼光考察历史现象。(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