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后现代”衍义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8-20 10:2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几十年来,“后现代”一词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用语,由它产生的混乱不仅在国际学术界导致了诸多误解和争论,且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历史态度和文化观念。尤其是由这个词衍生出形形色色的用语,如“后现代文学”、“后现代科学”、“后现代建筑”、“后现代文化”、“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 “后结构主义”、 “后形而上学”等,以致学术界几乎出现了无“后”不成学的趋势。

  我认为后现代是一个外延模糊、内涵空疏的概念。这不仅因为“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的反常用法,而且是因为不同学者赋予了它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意义。若对postmodern一词的词源和演变过程稍作了解,就会发现它并不表示现代之后的某个历史时期,而是为了表达一种有别于现代性的新思潮、新倾向和新特征,甚至是为了表达一种新情绪和新态度。而要了解“后现代”一词的歧义,就不能不了解“现代” (modern)一词的含义。

  “modern”源于拉丁文的modernus,与modus (样式、形态)有关,表示“时髦、新颖”之意,其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后来专指随着基督教的出现而流行起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潮流。也就是说,它一开始并不表示与“古代”相对的“现时代”,而仅表示 “时尚、时髦”之意。我国学者曾把它译为“摩登”即为了表达此意。按德国学者雷色-沙夫的看法,modern 一词真正获得编年史意义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试图用这个词表示某些异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特征。后来,史学家们用它表示16—19世纪这段历史时期,即通常所说的近代。这个词的流行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科学技术革命相联系。它在哲学上与理性力量的再发现和启蒙运动相联系,在文学上与浪漫主义相联系,在建筑上与鲍豪斯建筑学派相联系。

......(作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汪堂家)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