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3—30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德国耶拿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主题为“社会·国家·历史:黑格尔的实践哲学”的首届“中德哲学暑期研讨班”。
耶拿大学Klaus Vieweg讲授了《法哲学原理》中的意志自由、市民社会和国家问题,认为黑格尔提出市民社会是从个人的需求出发,用法来制约个人的需求。国家奠基于自由意志之上,是伦理理念的实现,是客观精神的最高层次,国家的整个建构是实现自由的大厦。自由是法哲学的本质基础,世界则是作为意志存在的领域,应该在意志基础上考虑法权和伦理概念。在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者之间,家庭是感性共同体,市民社会是知性共同体,国家是理性共同体;家庭是同一性的,市民社会是差异性的,二者共同的基础就是国家。国家的规定性不是僵化的单个的个体国家结构,而是自由公民构成的牢固形态。
耶拿大学Ralf Beuthan回溯了黑格尔对费希特理论的批判和发展,认为经验哲学与思辨哲学共同的内容就是现实性。他结合《精神现象学》,提出精神有三个关节即自我、主体间性、实体,精神不仅是认识论中的可能性,而且是实践中的现实性。他还重点讲授了教化概念。他认为,在教化过程中,个体与宏大的历史文化过程联系在一起。黑格尔把欧洲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教化”。《精神现象学》中有三处提到教化:“序言”中的教化是指对历史的理解,“导言”中的教化是走向知识的过程,“精神”的教化则是与异化联系在一起。教化的任务就是要克服个体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疏离性,把普遍性展现出来。从根本上讲,教化是主体间性。
华东师范大学潘德荣剖析了本体诠释学的循环与黑格尔认识圆圈式运动的相似之处,并指出德国哲学发展有两条脉络——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认为康德的“自在之物”和浪漫主义有一定的联系,费希特和谢林的思想中有浪漫主义成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中所蕴涵的创造力也是浪漫主义所强调的。
柏林自由大学李文潮介绍了《莱布尼兹全集》的编纂情况以及当代德国哲学的热点与趋势:形而上学的兴起、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互动、科学的变迁、15—16世纪哲学研究、大学哲学和大众哲学的互动等。他还区分了三种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哲学与智慧、学院哲学。
耶拿大学Steffen Schmidt结合黑格尔早期手稿《伦理学体系》介绍其思想,认为黑格尔生活的时代,工业化进程正在进行,法国大革命发生。现代性所导致的原子个人和各种分裂是必经的阶段。现代性胁迫着整个世界进入特殊性,但也孕育着自由的新的可能性。现代人已经不可能回到古希腊个体性与整体性有机交融的城邦生活。先验哲学没有能弥补现代性所造成的分裂,相反却强化其分裂,黑格尔的整个工作就是试图超越各种二元对立。黑格尔将古典和现代的劳动概念综合起来,提出劳动是主体对世界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自身也得到了建构。中介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在场程度区分,存在孩子、工具和语言三种中介。孩子是父母的中介,工具是人与对象的中介,语言则像“以太”一样构成人与人之间的生活。他还认为,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曲解了黑格尔的原意。黑格尔是为了重构人类的伦理生活,并不是像霍耐特那样按照认知的途径进入伦理生活,绝对伦理是从人类经验生活中展现出来的。黑格尔的历史观并不是宿命论的,而是精神的展开,世界历史是客观精神转化为绝对精神的过程。黑格尔在突出自由原则的时候,并未忽略自然原则,因为自然原则是各个具体民族实现自由意识的承载者。世界历史作为世界审判就是绝对正义,自在自为的精神是大法官,自由实现的程度是最终判决的依据。
复旦大学俞吾金与其他学者不同,他跳出黑格尔谈论黑格尔,从六个方面对黑格尔思想进行了评价。例如,他提出黑格尔哲学有两个体系,第一个体系是从《精神现象学》到《逻辑学》,这是从感性确定性一直上升到绝对理念的过程;第二个体系是从《小逻辑》到《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这是从逻辑学外化为自然哲学,再回归到精神哲学,这是个下降的过程。黑格尔从第一个体系到第二个体系转变的原因是受到费希特的影响,构造第二个体系旨在阐述逻辑理念的能动作用。(石永泽)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