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经济特区成立30年与深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8-20 16:3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化建设:学术是根本,人才是关键——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谈深圳社会科学

  
今年是以深圳为代表的中国最早的一批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新兴城市的代表,深圳经济特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在喧嚣中渐渐沉淀。近期,广东省召开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会上指出:要大力建设学术强省,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如何使广东省学术研究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这一角度来看,深圳的社会科学发展现状在广东省具有一定代表意义。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

  “经世致用”:深圳社会科学更关注改革发展现实

  
记者:深圳社科院是我国首个成立的经济特区社科院,您是怎么看待社科院与经济特区发展关系的?

  乐正: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深圳社科院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思想库、智囊团,应该说是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成长的。1992年深圳首先建立了深圳市社会科学研究中心,1997年11月正式更名为深圳社会科学院,2006 年 7 月,加挂“深圳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牌子。后又与深圳社科联合并,今年又加挂深圳市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牌子。从1992年到现在,深圳社科院已经有18年的发展历程,虽然时间比较短,规模也不大,但我们却是同深圳经济特区同命运、共发展。所以我们的一个特点是,从一开始就贴近改革开放、贴近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现实、贴近深圳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决策。比如,2006年深圳申办2011年第26届世界夏季大学生运动会,深圳社科院为此成立专门的课题组撰写申办报告、陈述报告、市场开发报告、财务报告。这为深圳成功申办这届大学生运动会起了重要作用,这一点深圳市委主要领导也给予了一致的肯定。

  其实,整个深圳社会科学发展的研究特点,也是围绕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理论和现实问题,围绕改革开放的前沿问题展开研究,“经世致用”的精神在深圳社会科学的发展中更加突出。

  记者:深圳经济特区30年是一个节点,从深圳社科院和社科联的角度来讲,今后有哪些工作重点?

  乐正:从社科联的角度来讲,我们的目标就是建设知识城市、发展智慧型文化。去年11月我们主办了第二届“全球知识城市峰会”,在会上被授予“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深圳社科院和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定位很明确,我们仍然是要贴近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贴近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贴近深圳市委市政府决策,以应用对策研究、现实问题研究、深圳问题研究为主,更加重视基础研究,注重运用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注重理论研究的原创性、学术性和实践性,建设城市的公共智库,做好市委市政府思想库、智囊团。接下来,深圳社科院将打造五大品牌。这五大品牌现在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两个社科普及的品牌是市民文化大讲堂和社会科学普及周。市民文化大讲堂去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创新奖”,今年被列为文化部的十大全国文化创新工程;社会科学普及周今年已经是第八届了,这是面向全体市民的。三个学术品牌是深圳学术年会、深圳学术沙龙、深圳社会科学年鉴。深圳学术沙龙已经是第98期,我们通过这种形式来支持学会和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而深圳社会科学年鉴则是全面展示我们社科事业发展成果的平台。另外,我们现在也在谋划深圳“十二五”社科规划课题,今年下半年还将开展第五届社科成果评奖活动,我们希望这一活动能成为市委市政府的奖励项目。另外,我们每年还编撰了5本深圳蓝皮书,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劳动关系等五个方面。这些书是每年深圳“两会”代表的参考资料,也是深圳社会科学院的一个研究品牌,对“两会”代表参政议政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未来十年将是深圳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提升期

  
记者:最近,广东省召开了“文化强省”的会议,从哲学社会科学角度来讲,您觉得深圳在“文化强省”方面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乐正:文化强省会议,省委全会审议通过了文化强省规划纲要,这对于广东省未来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对于广东省战略地位和重要推动作用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作为深圳的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我是备受鼓舞的。汪洋书记在报告里提到“学术强省”,打造理论粤军,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发展目标。从深圳情况来看,我觉得可以把未来十年作为深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提升期,使深圳的社科事业与深圳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深圳的整个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相适应。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深圳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广州不同,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学术研究基础薄弱,加上高校、研究机构比较少,所以学科门类不全。深圳很多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所以学科建设应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仍然是重点扶持重点优长学科,扶持那些省部级的重点研究基地,比如说深圳大学的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深圳社科发展不可能全面开花、面面俱到,但是我们有些特色学科,如经济特区的研究、国际化城市的研究与创新、创意文化的研究、开放型经济的研究,这是深圳的城市发展特色,也是我们社科研究的关注点,而在这方面我们已有初步的积累,对这些特色学科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其次要加快填补深圳市社科发展的学科空白点。对深圳来讲,文史哲学科几乎没有,相关的研究力量也不足,这就是学科空白。我们也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人文学科的机构搭建起来。虽然深圳在人文学科领域不可能很快走到前面,但能使我们深圳的学科建设更加完整,更加健全。

  第二,打造学术交流平台。从深圳情况来看,首先是办好深圳学术年会,深圳从去年来时办了首届学术年会,在副省级城市来讲,深圳是走得比较早的。我们初步想把深圳学术年会打造成三个平台:一是深圳自身的学术交流平台。在这里深圳的学术界可以交流、展示各自的学术研究成果。二是把学术年会打造成深圳学术界和国内学术前沿对话的平台。我们会邀请一些国内的学者参会,与深圳的学者进行对话交流,和国内的学术前沿进行碰撞。三是要增加深圳学术年会的国际含量,把它打造成一个深港澳台,甚至是国际性的交流平台。届时我们希望能邀请港、澳、台的学者,邀请欧美著名大学的学者来参加年会,为深圳学术界注入国际因素。

  第三,加强学术人才队伍建设。学术领域是一个人才密集型的领域,有什么样的人才就出什么样的成果。但恰恰在这一环节,深圳是比较薄弱的。深圳是一个经济特区,所以人才主要集中在企业。政府养的机构比较少,高等院校比较少,现有研究机构规模不大,学术人才稍显不足,这是制约未来深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瓶颈因素。我们过去的文化体制改革要转变养人的体制,即要养事业不养人;我觉得这个在社科领域不能“一刀切”,深圳的几轮文化体制改革不是撤机构就是把机构转企,或者是压缩机构编制。当然,在有的地方这是合理的。但深圳学术人才本来就少,你再不养人就没有了。况且深圳现在并不是人浮于事,而是事情多,人手不够。深圳社科事业很年轻,财政更应该养人,养机构,要扩大我们的人才队伍建设。没有人才队伍建设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成果,没有一定人才的积累,不可能形成学术氛围。深圳曾经有过一些著名的教授,像北大的汤一介、乐黛云等,都曾来过深圳大学,但很快就离开了。为什么?因为这里没有学术团队,缺乏学术氛围。所以深圳要养人,而且人还不能太少。深圳应该养几个仰望星空的重要的学者。人才的问题不仅是一个体制机制的问题,也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这方面我们需要转过来。

  第四,目前深圳没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综合性的学术理论刊物。没有一流的理论阵地,本土也很难产生一流的研究成果。就像一个一流的艺术团队,没有一流的剧院也没法演出。而深圳仅有的几个学术理论刊物都转企了,像《特区经济》1984年创刊,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但企业化经营后,影响力江河日下;还有其他的一些刊物,如《开放导报》等都转为企业,使学术理论刊物生存面临极大危机。所以我认为深圳应该扶持几家综合性的社科理论刊物,作为深圳社科界的学术理论阵地,让四方学者能够发表一流成果,提升深圳的学术品位。

  最后,深圳要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定位和路径。深圳社科院做了“十二五”社科规划纲要初稿,现在还在征求意见,有待修改完善,我们希望年底把它推出来。宣传部王京生部长很重视学术,他提出来要有志向打造“深圳学派”,但“深圳学派”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有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将来在自己的优长学科里形成“深圳学派”。我提出一个概念就是学术也要有“自主创新”,深圳可以请北京、上海等地的学者来研究深圳问题,这个是必要的,但是完全依靠别人做研究是不行的。因为他们不住在这个城市,对深圳的感觉是有隔膜的,还是应该由本土的学者完成深圳学术上的“自主创新”。

  深圳人才战略应学习“香港经验”

  
记者:您本人是从事城市发展理论研究的,您怎么看学术研究与一个城市的发展?

  乐正:学术影响到一个地区的人文精神建设。我们国家现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差别可能不是在物质层面,而是在精神层面,就是国民的素养。国民的素养要靠精神的培养,靠社会事业的发展。省里现在提出“文化强省”,就是物质文明有了一定的基础,接下来我们的精神生活层面应该上一个台阶。

  从社会科学角度讲,广东省学术人才也不多,这是广东省的弱点。除此外,还面临被其他地方“挖”走的窘境。清代阮元创办的学海堂,被誉为“粤人知博雅,皆自此堂启之”,学海堂不仅吸引朱九江、陈澧、朱次琦等学人赴粤任教,而且培养出汪兆镛、梁启超等著名的学者;1950年代时有那么多学术名家云集在广东,当时甚至很多北大教授都毕业于中山大学,而现在南方的学术和50年代比起来有些逊色,因此我们需要向其他优秀大学学习。例如,香港中文大学有一个中国文化研究所,里面养了一群文史哲坐“冷板凳”的人,其中有一个很有名叫刘殿爵,今年刚刚过世,他做的就是把四书五经翻译成英文,其中《老子》、《孟子》、《论语》三书英译本为西方学者研治中国哲学必读经典。这个绝对是“冷板凳”的事情,但这绝对是高水平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广东现在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确实要养几个能仰望星空的学术大师。

  深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

  作为一个年轻城市,深圳的社会科学事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创办了一批门类相对齐全的社会科学机构

  经济特区成立之前,深圳没有一家社会科学机构。建市之后,随着深圳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及实践的需要,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方科技大学、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深圳社会科学院(社科联)、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中共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以及为数不少的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先后创办,在服务地方和繁荣社会科学事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先后成立了68个登记注册的社会科学学会、研究会,创办了《特区经济》、《特区理论与实践》、《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南方论丛》等社会科学刊物。

  ——建立了一支有一定规模与实力的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3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先后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国内外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社会科学人才,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主要分布在全市各社科研究机构、高校、各级党校、党政部门研究机构以及众多的企事业单位。截至目前,深圳市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在规模上已达到2000多人。这支队伍在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为主,在学历结构上以高学历人才为主,在职称结构上,高级职称人才占人才总数三分之一以上。

  ——初步形成了有一定优势和深圳特色的学科群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深圳市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广大社科工作者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不仅在承担国家级课题的数量上、科研成果获奖励的级别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国内、省内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在大量实际问题的研究上发挥了重要的参谋和智囊团作用,有的成果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好评。与此同时,一些与深圳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逐步成长为有一定优势和深圳特色的学科群,如现代化研究、经济特区问题研究、城市发展研究、开放型经济研究、宏观经济研究、香港研究、城市文化研究等。与传统学科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相比,这些学科大都是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具有应用性研究和综合性研究的新特点。

  ——社科研究为党政决策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

  深圳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增强了社科研究为决策服务的能力,加快了科研成果向决策转化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三个转变”,即从被动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向主动开展应用对策研究转变;从社科成果只重学术价值向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并重转变;从供需双方随机的委托研究关系向尝试建立制度化的互动机制转变。

  ——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日趋活跃

  近年来,深圳社科理论界积极举办各类学术研讨活动,接待国外多个学术团体、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组织了多批本地学者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仅2009年深圳全市各社科机构、学术团体共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各类学术活动386项。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学术会议有“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二届世界知识城市峰会”等,这些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的举办,对于繁荣深圳的社会科学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形成品牌

  近年来,深圳社科理论工作者先后创办了深圳社科普及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等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并已形成品牌效应。深圳社科普及周自2003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八届,成为“深圳市民喜爱的十大文化活动品牌”之一。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于2009年荣获文化部第三届中国文化创新奖,2010年被列为文化部“中国十大文化创新工程”。

  ——社会科学规划与管理工作开始走向规范化轨道

  深圳社会科学先后实施了“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四个五年课题规划,立项课题超过500个,逾千篇论文和研究报告已经发表或被有关部门采用。先后出版两辑《社会科学文库》,举办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这些规划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培养优长学科、繁荣学术、锻炼队伍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深圳社会科学院概况

  深圳社会科学院是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深圳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多块牌子一套人马”。作为我国首家成立的特区社会科学院,深圳社会科学院始终坚持 “探索真理、发展学术、服务社会”的办院宗旨,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现有经济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所、文化研究所、政法研究所、国际化城市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和《特区经济》杂志社、《南方论丛》编辑部、图书资料室、深圳市社会科学培训中心等科辅机构,目前在职人员52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正高职称12人,副高职称8人,博士18人。科研成果丰硕,先后承担了国家级项目6项、国家青年项目2项、省级项目11项。在城市发展综合研究、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开放型经济研究、民主法制建设与文化建设研究等领域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专长。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