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重要的局外者”——美国《儿童文学》杂志(下)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8-20 16:2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尽管在历卷《儿童文学》杂志中,被评论对象的主体仍然由英语儿童文学现象、作家和作品等构成,但许多论文在应对传统论题的同时,也在方法论上鲜明地凸显了学科交融的研究新视野。

  自第1卷到第36卷,包括童话、诗歌、小说、戏剧、科幻作品、幻想文学、纪实文学等在内的各种儿童文学文体以及包括贝洛、卡洛尔、科洛迪、罗塞蒂、斯蒂文森、王尔德、鲍姆、内斯比特、吉卜林、波特、格雷厄姆、巴里、托尔金、刘易丝、怀特、特里弗丝、苏斯博士、桑达克、布鲁姆、艾斯柏格、罗琳等在内的一大批欧美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家及其作品被一一纳入人们的研究视野。

  除了一般的文本细读和文学阐释外,不少论文从历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民俗学、社会学、女性主义、教育理论、艺术理论等角度切入文本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作家作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尤其是该刊上以专栏或专题形式出现的论文组合,具有颇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参考价值。

  例如,该刊第5卷借美国建国200周年纪念之际,提出将儿童文学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的命题,并发表一组关于童书与美国文化历史之关系的论文,所论对象包括美国1825—1860年间青少年小说的文化价值观、美国儿童读本与儿童杂志的发展、鲍姆与杰克·伦敦作品研究、游戏童谣中的美国文化等;第9卷上发表一组共四篇以“儿童文学与媒介”为主题的论文,探讨儿童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民间童话与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电视与阅读对于想象力发展的作用等;第18卷专门开设了“评论”栏目,收入其中的五篇论文分别探讨了精神分析理论在儿童文学批评中的运用、精神分析批评实践的历史语境问题、文学的精神分析批评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精神分析批评反思历史和男性幻想故事;该卷同时以一组探讨儿童文学中母亲形象的论文,展示了精神分析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实例。

......(作者:方卫平 赵霞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