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7年之前,“荫余堂”是安徽黄山市休宁县黄村的一座普通古民居。宋、元、明、清时期皖南地区被称作徽州,明清时期徽州地少人多,许多男子外出经商,再将钱财带回家中置宅院、建祠堂,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幅幅绿水青山间的“水墨画”,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1800年前后,一位黄姓的徽州商人在他的家乡黄村为家人盖了一座宅院,取名为“荫余堂”。
徽州民居的建筑形式受到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以粉墙黛瓦、高墙封闭、“三雕”(木雕、石雕、砖雕)为特点。荫余堂是一座五开间的跑马楼,从外面能看到的是白色的高墙、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极小的窗户与砖雕门楼,进到里面则能看到精美的木雕窗扇。碧波地·艾赛克斯博物馆(以下简称“碧波地博物馆”)中国艺术部策展人Nancy Berliner女士在其《荫余堂》一书中认为五开间的跑马楼在普通徽州民居中并不多见,它比三开间的多增了八个卧室,这也许反映了荫余堂最早的主人子孙满堂的愿望。而“跑马楼”一词的来源,也许是二层天井四周的环廊,这种环廊被称作跑马廊。
......(作者:潇萌 单位: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本文照片由碧波地·艾赛克斯博物馆提供)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