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基本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化发展速度,中小学校教育供给严重不足,城区上学难、择校热、大班额现象十分严重。
中小学校规划布局不合理。按照规定,凡新建居住区必须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所规划的配套建设的中小学数量及规模进行建设。但在很多城中村改造项目以及新开发区域中,开发商们往往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再加上政府的短视行为,没有预留学校建设用地,即使预留也会尽量削减建校面积。于是,随着新建住宅区人口大量增加,由于缺乏邻近的中小学校,给这些住宅区的适龄儿童带来就学困难,也极大地提高了每年划片招生的难度。尤其是超高层、大规模住宅小区的出现,使得就近的中小学就学压力特别大。
用地手续不齐全使学校发展受限。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农村学校甚至不少城区学校都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办教育时,由群众无偿划拨土地建起来的,到现在都没有土地使用证。由于当时农民办学积极性很高,这些建设用地大多没有签订协议。即使一部分学校签订有协议,也没有经过严格丈量土地面积,致使学校实际占地面积和协议面积不符。这一问题在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出现纠纷,但随着城乡经济改革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土地归并国有土地,原来划拨的学校用地也成了群众眼里的香饽饽。因学校用地和附近群众发生摩擦的事件屡有发生。比如,平顶山舞钢市在2009年确定了一批城乡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却因为部分学校没有土地使用证而又无法及时办理到土地使用手续,使项目直到现在仍迟迟难以开展。由于学校没有土地使用证,加上历史遗留问题和土地政策所限,致使学校想要进一步扩建和发展却面临重重困难,举步维艰。
......(作者:刘振杰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