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政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相比,国际关系学可能仍然处于一种未成熟状态。这不但是因为它缺少创新性的知识贡献,在与其他学科的学术交流中总是处于“赤字”状态,而且还因为其研究长期停留在前理论和前方法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仅依靠研究人员的经验和直觉而难以令人仰止。到了肯尼思·沃尔兹之辈,这种情况始有改变,因为他严格区分了规律与理论的关系,认为规律旨在指出因果联系,而理论则是对规律的解释。沃尔兹致力于建构一个严谨、简洁的国际政治理论,虽然其观点屡受批判,但他探索理论过程的做法,却让后人深受启迪,也促进了国际关系学科的“理论化”。
自沃尔兹之后,虽然各种理论不断推陈出新,但学科发展的层次并未再向前一步。笔者以为,人类知识建构有五个层次,最初是经验,其次是规律,再次是理论,又次是哲学,最后是宗教。规律是对经验的总结,理论是对规律的解释,哲学是对理论的反思,而宗教或信仰则是哲学争论的终极裁判者。
对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来说,都有必要上升到哲学层次。宗教作为信仰层次,在此就存而不论了,尽管实际上它从最深层次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与认知。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而理论是对行为规律作出的解释。比如沃尔兹的现实主义认为,正是由于国际社会中的无政府结构,它最终必然会导致国家追求均势的行为。但这种解释有着诸多被认定为“真实”的前提或假定,如国家是国际政治中的首要研究对象、国家是理性的、国际社会是由物质性权力构成的,甚至包括国际社会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等等。
......(作者:李开盛 单位: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