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现代新诗研究:发掘中国作家创造机能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8-13 10:1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1994年,我出版了《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一书,可能因涉及当时普遍关心的古今文化联系的话题,在学界产生了比较多的反响。以后几年间,该书多次重印,累计印数近2万册,对于一个地处西部、发行能力十分有限的出版社而言,这样的印数显然已相当可观。

  我的学术之路是从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开始的,这种注重文学感受的方式其实决定了我选择课题的朴素性:在思考、写作《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的时候,根本没有“挂靠”当时文化热门问题的企图,仅仅是因为在现代诗歌的阅读中,无法解决一系列“诗思”的来源,比如“即景抒情”的方式、“随物宛转”的构思、中国式的格律化情结乃至缺少真正的宗教感受等等,正是这些现象让我不得不重新掂量梁实秋的名言:“所谓新诗,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果真如此吗?显然,我们眼前的事实并不是这样。我的思考和写作就是想从中国现代新诗本身的现状出发,重新辨析“构成”其基本思维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是更多的“外国诗”的因素还是根本就没有改变我们民族固有的路径?

  对中国现代新诗在“诗思”层面的探讨可能是这本书略略领先之处,因此直到今天它依然被一些学界同行列为“参考书目”。但是,更大的意想不到的遭遇却在另外一方面:1990年代初,又是各种社会力量集中反思80年代“西化”的时期,在当时,知识分子在1980年代的“新启蒙”努力都难逃“西化”之嫌,这样的反思在外获得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支持,在内则转化为“弘扬民族文化”的呼声。一时间,现代文学研究界不得不面对“五四”是否需要反思和批判,中国新文学、白话文运动是否应该被检讨和再认识之类的问题。特别是郑敏先生著名的《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一文在《文学评论》发表以后,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如何评价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的问题成为人们议论纷纷的焦点。也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中,我意外地收获了一些赞许之辞:《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就是一本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之作,它充分说明中国新诗不应该脱离传统文化的滋养!

......(作者:李怡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