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综合类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前景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8-13 09:5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13期特别策划“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面临的挑战与出路”文章之一。

  在我国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中,综合类期刊数量占据了多数。当前,综合类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前景不断遭到质疑。在高校学报发展走向的讨论和名刊工程建设中,有过关于从综合类转向专业类的方案,但至今未见有成功转型的案例。从世界范围看,众多发达国家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都以专业类为主,综合类只占很小比例。我国学术界普遍感到综合类期刊过多,甚至过滥;然而,真想把综合类期刊转变成专业类期刊却又感到很难。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综合类学术期刊发展的前景如何呢?我想从三个方面作些分析。

  第一,综合类学术期刊(本文均指人文社科方面的)是我国的教育、研究机构的派生物,是与教育、研究体制及其人事职称评价体系的运作捆绑在一起的,谈论它的生存、发展、改革或转型,不能撇开教育、研究乃至其他体制的运作。我国的综合类学术期刊主要归属于三大系统:各类高校、国家和各省市社科院、各省市社联。这些机构和单位都包含人文社科各类学科,即都是综合类的,又都是“国有”性质的,资源是“公共”的,由他们主办期刊就很自然地是包容多种学科的“综合类”期刊了。“专业类”期刊则往往由这些机构和单位的下属部门诸如院、系、所、中心等主办。就行政体制而论,综合性期刊的“级别”高于专业类期刊。这些单位的人事考核、职称评定和其他学术性的评奖评估等,又都以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为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综合类期刊转型为专业类期刊,会得到一部分学人的拥护,但必定会遭到更多人的反对。因为这种转型虽然增加了某一专业领域学者发文交流的平台,同时却夺走了更多专业领域学者发文交流的机会,也意味着机构和单位失去一个整体性的标志和窗口。显然,综合类期刊的改革涉及众多学者的利益,更涉及机构和单位的整体形象。

  第二,学术期刊是整个学术事业的一部分,期刊改革必须服务于、有利于学术事业的发展。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目前一些改革以营利为目的,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学术必须造福人类,造福社会,它并不断绝功利,但也决不迷恋金钱。作为整个学术事业的组成部分,学术期刊的改革必须服从于学术发展的需要,决不能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当前,学者们关注专业类期刊甚于综合类期刊,对于后者的关注也只限于少数几家。一方面是大量综合类期刊几乎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却是大量专业类的以书代刊在高校不断涌现。这种情况充分说明学术期刊不能适应和满足学术发展的需要。出路只能是对现有的期刊逐步进行大规模的结构性调整,其中相当部分的综合类期刊可转型为专业性期刊。然而,至今调整和转型都还停留在理论上和口头上,尚无实例可言。其原因除了学术期刊背后行政化运作体制外,学术期刊自身还得受制于一套期刊管理体制的约束。以《复旦学报》(社科版)为例,早在2005年我们就曾设想尝试把期刊的综合性与专业性结合起来,把双月刊变为单月刊,即在保持原先每年六期综合版的基础上,再按学科分类增加六期专业版(文、史、哲、马、经、政)。我们的意图是想使学报适应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需要。但这个方案终究未能付之实施,其原因首先是因为这样做,期刊的量化指标必定会大幅下降,达不到名刊的要求。

  第三,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已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学人通过网络阅读和下载自己所需要的文章,随着电子科学和网络技术的高速进步,这一进程也将加速推进。可以设想,今后的5—10年,袖珍型电子阅读器将会像手机那样逐步普及,大多数学者将通过网络进行阅读和交流。因此,综合类的和专业类的纸质学术期刊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从长远看,学术期刊应当更多地考虑如何运用网络和电子工具做好学术工作。(作者:黄颂杰)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