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质量与特色: 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8-13 09:5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13期特别策划“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面临的挑战与出路”文章之一。

  当今中国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由于主办单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归为高等学校、社科院社科联和党校(行政学院)三大系统,它们虽然各有优势和特点,但都不同程度存在栏目设置和内容同质化的问题,面临市场化的生存压力、网络新媒体和专业学术期刊迅猛发展的挑战。我们既面临这些严峻挑战,又处在我国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迅速崛起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作为期刊的“舵手”,我们一定要严格把好刊物的政治导向、学术质量和技术规范关,其中,鲜明的特色是安身的基础,上乘的质量是立命的关键。因此,根据自身条件,依靠所在区域的地方优势和主办机构的学科优势,遵守学术规范,在原创性、前沿性基础上办出特色、提升质量,是刊物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队伍逐渐壮大,呈现人才辈出、成果累累的繁荣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是与各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推动分不开的。因为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是非常珍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学术期刊的水平基本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而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则是所在地区或主办机构学术研究水平最重要的标志性体现。

  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学科门类广、学术水平高的特点,主要刊登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它的读者、作者和编者都是各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学者,虽然它的读者面较窄,发行量有限,但它在制订学术规范、净化学术风气、传播学术思想、弘扬人文精神、积累文化知识、培育研究人才、倡导理论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特别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方面担负特别重要的使命,对推动中国学术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提升民族精神文化素质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局发展和战略高度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从而确立人文社会科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语重心长要求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共广东省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审时度势,在新世纪新阶段先后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建设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是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而且需要制度文化建设相匹配,同时还需要思想文化建设的支撑。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主要发表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大理论价值、能产生长远影响的知识产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将《广东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等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列为“名刊工程”重点资助,要求多出精品力作,提升文化地位,为实现建设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更大作用。

  近代以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广东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社会变革的先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和经济强省,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全国学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广东社会科学》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崇尚严谨规范学风,注重学术积累和理论创新,重视研究改革开放特别是广东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把握历史机遇,拓宽发展思路,发表既有理论深度又反映时代精神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普遍好评。我们将利用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和社会变革先行地区的实践优势,依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学术基础和优长学科,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实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搭建学术话语平台,把《广东社会科学》办成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学术刊物,为营建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南方学术话语中心,繁荣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江中孝)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吴婷、刘方圆、郭潇雅、张微、吕莎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