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13期特别策划“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面临的挑战与出路”文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推动和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化革命的深入,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办刊模式封闭,趋同化现象严重。目前,我国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主要由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所、社科联主办,大多为一校一刊、一院一刊,甚至一校(院)多刊。这种办刊模式突出的问题是:千刊一面,条块分割,趋同化现象严重,定位相对狭窄,办刊模式封闭。编辑方针、编辑模式、栏目设置、探讨的社会热点均存在趋同现象,大多具有“全、散、弱、小”的特点。
二是所刊论文缺乏创新性,论文发表时间滞后。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创新性不足主要表现在:将学术论文等同于讲义稿,大量地引述别人的话及学科的名词,为观点服务;不少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在利益驱动之下,生产大量“泡沫学术”性论文;一些论文一味引经据典,深奥缥缈,不联系实际。我国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大多为双月刊,论文发表周期平均为6—10个月,比国外同类期刊发表时间滞后。据一项调查统计,我国科研论文总量虽然排名世界第四,但索引率排名一直是120名之外。如此巨大的反差,足以说明学术期刊在发表创新性成果方面严重滞后。
三是办刊经费紧张,难以解决发展问题。经费短缺已成为当前制约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发展的主要因素,突出表现在:(1)学术期刊的成本越来越高。物价上涨的因素更加大了成本的需求,稿费的提高从而使期刊的出版成本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一系列改革的深入,主办单位的经费基本上实行包干办法,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经费已不再单独列支,使得主办单位用于办刊的经费越来越少。(2)办刊单位视办刊为一种负担。不少学术期刊由于专业面窄,发行量少,难以维持下去,更谈不上赢利。作为主办单位的领导,往往认为办刊花费太大,是一种“经济负担”。(3)发行量日益萎缩。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的发行量为几千份,有的甚至仅几百份。不少学术期刊陷入了质量低→发行困难→经费困难→质量更低→发行更困难的恶性循环境地。
四是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应该有一批懂政治、懂专业、业务精、外语好、能熟练使用电脑等现代编辑工具的高素质编辑人员,但学术期刊人才外流现象比较普遍。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人才流失严重。由于经费困难,编辑收入微薄,一些很有作为的中青年编辑纷纷离开编辑岗位,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稳定、巩固和发展。其次是地位低下。由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难以产生眼前的经济效益,反倒需补贴许多经费,主办单位往往视为一种负担。因此,编辑部在待遇、晋职等方面往往落后于其他部门,使编辑人员感到低人一等,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
五是网络信息化的冲击,使传统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陷入困境。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当代,几乎所有的纸质学术期刊都感受到了网络的巨大冲击。首先是订户数量大量下降,发行量锐减。因为各种学术期刊大多数都将其内容纳入电子期刊和数据库中,在方便了使用人文献检索的同时,对纸质学术期刊则构成了直接的挑战,能够使用电子产品的用户因为使用的便利也会从纸质期刊退出。如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是目前中国最具权威的、涵盖学科范围最广的大型综合性文献数据库之一,利用数据库,发展网络同步学术期刊,集中将我国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加以展现,改变了我国学术期刊长期以来各自分散发展的状态。但是使纸质的学术期刊发行量平均下降了20%—30%。其次是刊物的竞争态势更加透明,读者对期刊内容的独特性要求更高,从而要求期刊编辑对稿件有更好的专业化处理,有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准的作者群。这种形势下,如果期刊仍旧采用原有的编排和运作模式,纸质期刊其生动性、互动性、快捷性都不敌网络传媒,必然在网络时代处于劣势。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改变或解决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面临的困境涉及多个方面,如需要国家相应的政策、专项资金支持、科研体制的改革等。但对于学术期刊来说,也应积极努力,争取改变处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主要实施以下策略:提高学术质量,树立精品意识的办刊理念,学术期刊的生命在于质量,推出研究精品是社科类学术期刊永恒的主题;突出学术期刊特色;加快学术期刊国际化步伐;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应逐步分化,逐步走向专业化期刊;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品位,打造学者化的编辑队伍;建立新的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机制;开拓思路,多渠道、多方式解决经费问题;创立期刊集团,形成出版的互补机制;借鉴发达国家学术期刊的运作模式。(作者:刘建明)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