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从期刊上网到期刊网站群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8-13 09:4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13期特别策划“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面临的挑战与出路”文章之一。

  作为人类发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无远弗届的“巨型机器”,网络使信息的采集与存储、传播与生产的速度和规模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它注定要如黑洞般吞噬和内爆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和将要创造的文化,从语言和思维层面改写人类现有的基于线性印刷文化所形成的知识生产的社会机制。

  网络不仅仅是把电脑联系在一起,更是把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到全球性的知识生产而言,网络空间就不应被简单地视之为知识的容器,而应视为无数个体之间在精神层面相互交往、共同建构的人类文化的总和。正是在网络的辅助下,个体的认知彻底突破了原有的空间地理的、民族国家的局限,无数思维的个体可以从千千万万个智慧的大脑那里吸取自我发展的养料,同时回馈人类社会以新的真正的文明创造。正是在网络时代,客观知识的个人建构与社会建构之间实现了一种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分化与重组,网络以一种“座架”的方式明白无误地凸显了客观知识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特质,并为在精神领域实现“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的占有”这一知识生产共产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构筑了日益完善的技术基础平台。

  英国学者巴雷特提出,“在很多方面,因特网的所有影响都可以归到电子出版的问题上。”早期多以“通讯”、“通报”为其指称的各种学术期刊作为交流学术成果的重要出版物,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传播学术成果、推介学术新人、引领学术争鸣等方面曾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网络的崛起使出版真正变成了“弹指一挥间”的事。在网络时代,学术出版单位、商业机构、计算机服务公司甚至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出版者,出版主体的日趋多元化,不仅意味着知识生产场域的空前置换,更是学术权力分配格局的一次“乾坤大挪移”。

  置身开放共享的比特之城,面对轻灵迅捷的无物之阵,传统期刊的编辑理念、运作模式及发行格局都遭到了极大冲击。是固守残余的精英意识和特权意识,偏执于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顾影自怜,孤芳自赏,唯我独尊,还是在保留基本盘面的基础上,放下身段,轻装上阵,在新的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开疆拓土,赢得先机,再创辉煌,这的确是摆在每一位歧路彷徨的期刊人面前的巨大现实问题。毫无疑问,学术期刊的网络化转向,已是百川归海大势所趋,而“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也正是我们期刊人迎接挑战,抢抓机遇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心态和价值取向。

  目前学术期刊与网络的联姻,说到底还不是一桩让人满意的事。

  限于人力、物力及技术手段的不足,大多数学术期刊上网,遵循的仍然是所谓“转化”的思路:即在传统纸质期刊出版的同时,将与纸质期刊版式一致的文章的电子代码如同卖身契般出售给大型期刊数据库。这种方式虽然帮助大多数学术期刊顺利地搭上了“网络化”这班快车,减少了期刊社网页制作、日常维护和收费管理的诸多麻烦,一些地方性的二三流期刊甚至在机器检索查询的布尔逻辑的帮助下,获得了与全国性权威期刊平起平坐的曝光机会,但这样一种“倒插门式”的期刊上网方式对于有着独特文化个性和审美追求的高品位期刊来说绝对是一个梦魇。由于学术期刊在大型数据库建设中所处的被动地位,期刊编辑们根本无法深度参与期刊数据库的包装策划与制作管理,本来处于知识生产最前端的学术期刊事实上早已沦落为相关权益分配体系中的打工者角色。不仅如此,读者对期刊数据库渐渐养成的阅读习惯和路径依赖,还直接造成读“库”的人越来越多,读“刊”的人越来越少,刊物与刊物之间的面目区别在读者心中越来越模糊,原有的出版差序格局在鱼龙混杂的期刊数据库中事实上处于一种崩溃状态。

  相较于网络为知识生产所能提供的巨大功能性空间而言,这里更关键的问题还在于,以这样一种期刊上网的方式所实现的期刊网络化,注定只是一种非常初级的状态。它至多不过实现了学术成果的无机聚合,结束了原有的各自为战的学术期刊的数据孤岛状况,提供的也不过是网络所具备的最基本的远程浏览与检索下载功能。在这样一种期刊网络化的方案中,期刊人除了提供与纸质版式相同的电子期刊文件以外,基本上处于无所作为的状态。虽然部分数据库也为期刊编辑部提供了简单的发布相关信息的网页,却只能按照网站固化好的模板填充些许内容。久而久之,不仅学术刊物的整体策划与个性风格无法得以体现,而且期刊编辑们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所形成的敏锐眼光、独特旨趣和价值关怀也必将在这种大杂烩式的知识容器中一并变得支离破碎,湮灭无闻。

  我们当前的知识生产就格外需要从面向数据库的重复性生产到面向人类的创新性生产的转向。道理很简单,如果说那种电子复制式的文本生产在前网络时代尚有若干传播学上的价值,那么,在全球即时共享的网络时代,这种缺乏个性的文本自我演绎,只能是徒增理论研究的背景噪音,其在推进真正的思想创新方面的效果几乎为零。具体到期刊建设而言,具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出版规则,建立了严格的审校制度,内蕴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选优拔萃的天然本色,以探讨某学科的具体问题为中心、以学术交流为宗旨、以刊载原创性学术论文和学术评论为任务的学术期刊,其在网络时代的知识生产体系中就不仅不会走向消亡,反而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当然,这里的前提是我们不仅要实现期刊论文的网络化大整合,而且要实现期刊编辑的网络化大整合,实现期刊与期刊之间的网络化大整合,最终的目标则是实现所有知识生产者的基于网络的大整合。

  网络环境下的学术交流正不断地向立体化、多层面化、直接化方向发展,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在呼唤着学术期刊的华丽转身。不再局限于创办期刊网络版,而是着眼于创建期刊网站群,尽快构建起国内统一的学术期刊协同编辑、出版的集成化平台,将是我们适应和迎接当今网络出版国际化、集约化挑战的关键一步。

  作为当代中国学术的重要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期刊人有责任迎接这一挑战。在“众声喧哗”的所谓学术话语权的眼球争夺战中,我们期刊人更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通过让渡部分权力,从而实现期刊之间的网络化大联盟;同时,在全国学界朋友的帮助下,我们有能力也有义务为中国的思想创造绘制一幅更高质量的“知识地图”,为每一位知识的建构者进入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一个快速通道和清晰路标。网络时代改变的仅仅是学术期刊的物质载体,但我们期刊人为中国读者服务,为中国学术服务,为追求人类真理服务的精神与理念是不可能也不应该改变的。(作者:韩璞庚 )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