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综合类学术期刊办刊模式转换及其制约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8-13 09:2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13期特别策划“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面临的挑战与出路”文章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综合性社科期刊的发展和困境问题,期刊界和学术界进行了多方探讨,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也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来推动学术期刊的改革和发展。教育部2003年启动的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名栏”建设工程,拟推动高校学术期刊走出“全、散、小、弱”的现状,扶持一些学报做大做强。这一措施有效地推动了高校学报及高校学术期刊的改革进程,促进学术期刊积极探寻新的办刊理念和办刊思路,彰显学刊的特色和优势,探寻和尝试办刊模式转换的路径,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就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总体性格局而言,办刊模式的变革仍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办刊模式转换的尝试

  在关于综合性社科期刊变革的探讨中,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孙麾编审曾提出:“面对专业学术期刊的强力竞争,综合类学术期刊必须站在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综合化前沿趋势的高度调整发展战略,必须实现从‘学科综合’办刊模式向‘问题综合’办刊模式的转变。”这一观点提出后在学刊界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同行们的广泛认同。因为在计划经济思想主导下发展起来的众多综合性学术期刊,由于创办初期的指导思想和定位原因,形成了一校一刊或一院一刊的局面。这些综合性学术期刊几乎占据了中国学术期刊二分之一的天下,并且“趋同化”现象非常严重。综合性学术期刊千刊一面的状态和分科文集的模式成为学界诟病的话题。

  在近年来期刊改革的探索中,许多期刊试图超越总体上基本相似的办刊模式,突破分科文集型的编辑传统,从开辟特色栏目或组织专题研究做起,尝试将综合性期刊的劣势变成优势的努力,实现从“学科综合向问题综合”的转变。一些学术期刊积极探索并设立了体现地域特色、学科特色、现实问题等特色栏目,面向国内外组织文章以形成栏目的优势和影响。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的“中国农村研究”专栏,《南京大学学报》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研究专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的“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专栏,《吉林大学学报》的“政治文明”研究专栏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名栏建设工程”的实施,为学术期刊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思路,引领了方向。但由于受现行学术体制和办刊机制的影响和制约,办刊人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内涵式的发展为目标来强化品牌和优势,增强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办刊模式转换的制约因素

  在全国众多的同类学术期刊中,形成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综合类学术期刊还只是凤毛麟角,对于多数综合性社科期刊来说,办刊的总体性格局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仍在维系,传统的分科文集型的办刊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行政归属管理下的封闭式办刊理念仍阴魂不散。学术期刊的发展和改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是学术机制的制约。在现行学术机制下,学术期刊的功能除了具有传播和交流学术思想、加工并完成学术产品的生产之外,还有如学者所说的“单位(高校或院所)科研的窗口,本单位科研人员发表学术成果的园地;民间还有另一种更形象的说法,叫做本单位教授、副教授的摇篮”。这种说法最基本的内涵就是社科期刊应该是专门为本单位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服务的。在这样的机制下,学术期刊的运行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办刊人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对于多数期刊总编来说,感受最深和痛苦的就是,各种关系稿和人情稿消耗掉了他们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尽管许多学刊采用了双向匿名审稿制,但本校老师晋职、科研考核等需求已成为本校学术期刊不能不考虑的因素。

  二是管理机制的制约。无论是高校学报还是社科院、社科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都是由主办单位提供资金支持,那么主办单位的办刊意图和目的对学术期刊的办刊模式影响至深。如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学报,其学校自身的科研力量十分雄厚,国家重点学科较多,学报首先要以本校的重点学科为依托,形成特色和优势。但如何确立学报的优势,突出重点,成为办刊人的难题。设立多个栏目,还是没有摆脱学科综合的模式,如单设一二个栏目也存在学校内各学科发展的平衡问题。学校还要发展一些新兴学科,也需要阵地和窗口。对于地方院校来说,高校学报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功能更是不能缩减,甚至一些学校规定学报的内稿要占较高的比例,还有的学校无原则地提升本校学报的学术评价地位,以满足教师评职的需求。高校学报在高校管理系统中处于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从属地位,往往缺少学术期刊的学术自主性,这也是大量高校学报众刊一面的根源所在。

  三是编辑队伍的制约。在中国,众多的综合类学术期刊中,拥有大量的专职编辑,并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这在国外及中国港台地区是不多见的,他们多是专家学者兼职编辑工作。但在中国,学者和编辑有着明显的划界,双方很难跨越。这种情况近年来虽有改善,但在高校中还是十分分明。在学校的归属中,学报编辑部往往被定位在教辅类,在学校科研中只是处于从属的位置。在这种体制下,编辑的学者化成为问题,而且向上动力不足,造就了大量的编辑工匠。虽然教育部在2002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学报编辑人员是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应列入教学科研编制,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但在各高校中落到实处的却寥寥无几。编辑队伍的管理和定位,是培养优秀编辑的前提和基础,缺乏政策上的引导和制度上的保障,很难改变这支队伍的现状。一流的期刊需要配备一流的编辑。优秀编辑的成长和培育需要制度和环境的营造。按照教育部的设想,高校学报要形成专家与编辑互动的结构,提倡编辑到院系所兼职做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选聘知名学者到编辑部兼职,参与选题策划和做栏目主持人。通过学者和编辑的双向兼职,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守纪律、作风正、懂经营、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的编辑队伍。这无疑是一条打造优秀编辑的途径。但在各高校、院所的制度安排上还有一些障碍需要破除。

  可以说,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改革及办刊模式的转换,是一个涉及文化、教育、学术体制改革的系统工程,办刊模式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学术期刊改革的进程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还需多方的努力和探索。(作者:崔月琴)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