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城市巨事件”推动文化传播“中国模式”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8-11 15:0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现代传播已是城市重大事件成功的标志之一,在文化遗产观念上思考其城市的可续性及文化的传播性,对探索“主办城市”品牌的建筑文化遗产的“中国模式”极具价值。

  奥运会、世博会、世界杯乃至亚运会等作为享有世界声誉的“城市巨事件”,对主办城市最显著的影响在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市政设施、文化生活的发展及变迁。

  无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还是即将召开的广州亚运会,在文化遗产观念上思考其城市的可续性及文化的传播性,对探索“主办城市”品牌的建筑文化遗产的“中国模式”极具价值。

  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奥运会、世博会等城市重大事件便成为推动当代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契机。世博会作为其中单次举办时间最长且规模最巨大的“城市事件”,与城市的后续发展息息相关,而那源于世博会的经典建筑更成为承办国家与城市的神圣地标:伦敦的水晶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巴塞罗那的德国馆、布鲁塞尔的原子钟、西雅图的华盛顿州大剧院等,不仅是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佳作,也为主办城市营造了丰富的城市轮廓线,成为迄今不可多得的建筑文化遗产。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是2010年上海世博公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它既是上海2010年世博会期间的绿地,也是未来上海市的公共绿地。原30万平方米的旧厂房、江南造船厂等在上海世博会建设中都有着“化神奇”的历史意义,建筑师与景观设计者将景观作为生命系统,采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在这里,工业遗产的记忆体现为一种超越形式与功能的材料和艺术。为此,现在呈现的上海世博会展馆建设,力求减少大拆大建,在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延续着城市的历史脉络。

  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世博会园区建设并没有考虑太多后续利用的可能性,大部分场馆按照临时建筑的设计思想来建造,结果它们大多随世博会闭幕而拆除,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积极要素。世博会建筑文化遗产史上,也有保留下来且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建筑,如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的体育场竟成为1992年同城“主办城市”奥运会的赛场,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的自由女神像已于198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保持城市文化记忆的鲜活性

  马国馨院士在《体育建筑论稿——从亚运到奥运》一书中分析了亚运、奥运主办城市不断提升的文化影响力。他认为主办大型运动会是一个内容庞杂、包罗万象的系统工程,他对比分析了历届亚运会及多届奥运会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变化。2009年10月末在北京召开的“首届超越奥运的城市论坛”及2010年1月再赴伦敦奥组委共商如何召开“第二届超越奥运的城市论坛”时,专家的共识集中在如何做才能更有效地传承奥林匹克知识,分享奥林匹克经验,丰富奥林匹克理念,提升奥林匹克价值。国际奥委会发布《北京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最终报告》:“奥运会的体育和社会遗产让奥林匹克运动最终得益于北京2008:奥运会越来越具广泛性,在促进不同文化和信仰的人们相互理解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北京2008年奥运会健康遗产》显示,北京居民对生活总体满意度从50.3%上升到60.9%。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奥委会单独出版关于健康遗产方面的出版物。

  将奥运遗产工作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相结合,将奥运遗产与城市文明相结合,重在保持北京奥运记忆的鲜活性,重在开展奥运主办城市影响力研究,重在保持“奥运基因”的基础上提升北京城市文化影响力,以探索北京奥林匹克建筑文化遗产的研究模式。北京奥运的记忆中最鲜明的不仅有人与人融洽、心与心包容的奥运开闭幕式,更有充分展示现代建筑之美的奥运场馆设施和人文奥运理念下的古都风貌。

  关注“城市事件”的贡献率

  作为由奥运会所产生的重要物质遗产,奥运场馆的使用不应仅限于奥运会本身,特别要考量它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贡献率。奥运博物馆的建立,将会愈发重视对奥运场馆建筑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创造,这才是奥运建筑理念下的有益归宿。

  本文提到的“城市巨事件”,社会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更看重“事件”为主办城市发展带来的贡献率。《广州2010年亚运会城市行动规划》全城推进实施,其中包括城市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亚运服务与城市保障、亚运文化与城市人文、亚运遗产与城市发展4个部分共76个专项计划、739个具体项目。广州地铁将有7条常规线路和1条亚运专线(地铁4号线),总长将达到235公里,共144座车站。届时地铁将通过80%的亚运场馆,预计30%以上的观众会使用地铁作为交通工具。

  “主办城市”在传播建筑文化遗产上有作为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互辉映,被誉为中国社会经济在21世纪初起飞的两大引擎。两者不仅在组织过程中有诸多相互借鉴之处,特别是在“主办城市”建筑文化遗产挖掘与传播上更有一系列共性,这无疑对中国未来举办大规模的国际活动,更有效地利用活动传承中国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上讲,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在如下方面彰显“主办城市”的国际声望:提升主办城市对大型国际活动的组织能力;提升主办城市宣传、展示、交流的舞台;提升中国优秀的城市与建筑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能力;提升主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主办城市在场馆乃至展馆建筑上的具有国际化魅力的设计水平;提升中外建筑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机会;提升主办城市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城市发展的效益及效果最大化、持续化的进程等。

  “主办城市”的影响力、文化传播的目的及效果是产生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并以文化认同的方式持续下来。奥运会与世博会影响大、关注度高,探索“主办城市”传播的“中国模式”极为必要。

  “主办城市”传播的“中国模式”旨在研究城市文化遗产概念下的场馆及展馆建筑的可传承性;研究“主办城市”如何从文化遗产观念下要求规划师、建筑师在“创意”理念下完善自己的作品设计;“主办城市”的建设管理者如何从挖掘城市人文历史出发,使新、旧场馆建筑都能为现代化的中国服务;以国际化视野,研究“超巨城市事件”的发生周期及文化特征,以建筑为载体全面映射国际盛会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层面的过程,为“主办城市”乃至世博协会和国际奥运会留下堪称历史丰碑的城市与建筑的文化遗产。

  (作者:金磊 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专家)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