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界动态
作者:haowj   日期2010-07-21 14:3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理论计算机科学是计算机学科的基础

  中外三高校联合成立“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

  本报讯(记者吕莎 通讯员李含)日前,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香港中文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Susan Hockfield、香港中文大学候任校长沈祖尧代表三校签署了联合中心协议,并共同为联合中心揭牌。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主持了揭牌典礼。

  该中心为麻省理工学院在中国成立的第一个联合中心,同时也是清华大学乃至中国高校和美国顶级大学在理论计算机领域建立的第一个联合中心。清华大学姚期智教授与麻省理工学院Silvio Micali教授担任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部副部长陈希代表教育部对联合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表示,三校合作成立国际性的学术机构,为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平台,在推进我国计算机科学的进步与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计算机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姚期智教授表示,联合中心成立有两个主要目的:第一,理论计算机科学是计算机学科的基础,要加强在理论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共同研究;第二,发展全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流项目,促进青年学生在学术上有更好的发展。

  三校联合研究中心的承担单位分别是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ITCS)、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和香港中文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与通讯科学研究所(ITCSC)。

  探寻中国道路的文化动因

  本报上海讯(记者周迅)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研究中心、哲学系、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社会思潮、文化变迁与中国道路:20世纪的经验”学术研讨会,于6月27—30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校党委书记张济顺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国现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研究”首席专家高瑞泉教授陈述了会议宗旨:中国的崛起在当今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刚刚兴起的关于“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讨论中,人们较多地注意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原因,而对中国发展的文化动因很少深究。而离开了文化研究,不可能真正理解150年来的中国道路,也难以深切诊断当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据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和台湾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研究中国现代哲学与现代思想史的学者云集一堂,与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系、历史系和学报编辑部的同人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南开大学哲学系更名哲学院

  本报讯(记者吕莎 通讯员平扬)近日,与南开大学同龄的南开大学哲学系正式更名为哲学院,赓续传统,又开新篇。

  哲学院的前身哲学系历史悠久,基础雄厚,最早成立于1919年,重建于1962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黄钰生、冯文潜、温公颐等先后执教于此。目前,哲学相关专业具有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全部人才培养层次,是国内哲学学科仅有的七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两个天津市重点学科,整体学科实力在国内哲学界居于前列。

  公益杂志《社会与公益》在京创刊以宣传报道中国社会与公益事业发展进程

  本报讯(记者潘启雯 通讯员陈华)由民政部主管、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主办的公益类媒体《社会与公益》杂志7月2日在北京举行创刊首发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民政部原部长崔乃夫、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兼《社会与公益》杂志编委会主任徐瑞新等出席首发式。

  李东东在讲话时指出,《社会与公益》杂志的创办,适应了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协作精神,有利于宣传报道我国社会工作与公益事业的发展进程,展现社会工作与公益事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将为推动我国社会公益活动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关于如何办好《社会与公益》杂志,李东东提出四点意见。第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恪守既定的办刊宗旨,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国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第二,及时反映社会与公益事业的发展动态,提供相关工作信息,使杂志成为政府、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援助者、受助者间的桥梁与国内外公益组织间学习交流互动的平台。第三,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不要因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牺牲社会效益和杂志的长远利益。第四,不断提高办刊质量。杂志内容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同时吸收借鉴并介绍国际国内的好经验、好做法,力争把杂志办成社会公益事业中的一个文化品牌,成为社会工作和公益事业的重要宣传阵地,社会各界热爱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人士的精神家园。

  徐瑞新、杨松生、毕国顺等《社会与公益》杂志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杂志出版背景等有关情况,他们表示,将把关注焦点牢牢锁定在赈灾救灾、扶贫济困、民生福利等社会公益领域,当好中国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事业的时代吹鼓手。活动现场,徐瑞新还向周铁农、项怀诚、崔乃夫颁发了《社会与公益》顾问证书。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会长郭长江表示,将全力支持、协调配合杂志社开展相关活动,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也在发言中表示,希望杂志能唤起更多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做一些社工知识和公益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公益事业。

  据了解,《社会与公益》由新闻出版总署今年2月正式批准创办,以宣传报道中国社会与公益事业发展进程、展现社会工作与公益事业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相结合,搭建国内外公益组织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推动我国社会工作与公益事业发展为其办刊宗旨。《社会与公益》杂志创刊号长达百页,全彩印刷,设有“公益中国”、“记者行动”、“慈海浪花”、“人物写真”等十几个栏目。

  从公私两个维度解读性别问题

  本报讯(记者张梦薇)6月30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主办的“社会公正视野下的性别问题”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参加了会议。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王金玲等学者作主题发言。

  会议伊始,即围绕着自主选择的问题展开。王金玲从女性的角度出发,界定了自主选择的内容,进而提出,“解放和发展是男女共同的解放,不允许男人退归家庭,对男人来讲也是一种压力,因此,男女间要构建共生共存、互助合作的模式”。汪原教授则从建筑空间的角度出发,从公领域和私领域两个独特维度解读了性别问题。他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空间的建构,将女性与男性、私领域与公领域严格限定开来的二元对立造成了对女性的歧视。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畅引婷认为,目前妇女问题研究的现状是“由于每一个具体的研究者大多依托在传统学科门类之下,或建立在自己的学理专业之上,使得不同的研究者之间不能很好地对话。不少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和本学科、自己的人生经验相关联”。因此她呼吁,“要打通各学科之间、两性之间及女性内部的边界,学会对话。”

  据悉,在华中科技大学,这种类型的跨学科会议已举办了5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推动中国经济理论与对策研究的繁荣发展

  本报讯(记者孙三百)7月1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举行成立大会。该研究中心是为适应我国高校激烈竞争和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理论与对策研究的繁荣发展而组建的开放型学术研究机构。

  据了解,该研究中心顾问为吴树青、卫兴华、顾海良、杨圣明和施建军;学术指导为黄泰岩、张平、张东生、隆国强等20位著名学者;主任为郭飞,副主任为韩琪,秘书长为杨国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施建军表示,成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最新发展实例。该研究中心将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瞄准国家战略目标,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推进我国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新的贡献,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低碳经济研究中心成立

  本报广东讯(记者武勇)为加强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建设,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广东省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日前在华南农业大学成立。

  据了解,该中心由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华南农业大学共同领导。华南农业大学在森林碳汇研究、林业碳汇计量、低碳能源和生物质能源等方面具备扎实的研究基础。中心将依托华南农业大学现有的林学、农学、资源环境等学科优势和技术力量,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包括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对策、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等。

  中心计划下设低碳经济研究室、(林业生态)碳汇研究室、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研究室、应对气候变化策略与技术研究室、可再生能源研究室等。

  金融创新的道路与前景高端论坛审视金融革命

  本报讯(记者张梦薇)7月6日,金融创新的道路与前景高端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会议围绕金融创新历史与中国金融创新的实践两个部分展开,包括学者和金融业界人士在内的知名人士参加了会议。耶鲁大学教授威廉·戈兹曼、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国际金融中心副主任K.哥特·罗文霍斯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等学者作了主题演讲。

  谈及金融创新,席卷全球的2009年金融危机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总结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许小年认为重要原因是美联储在货币政策执行上犯了重大的错误,它既是危机的“救火者”,也是“纵火者”。“美联储从2000年开始执行的货币政策过于松宽,其基准利率长期保持在低位,造成社会上流动性过剩,制造了美国战后最大的资产泡沫。最后泡沫破灭把整个金融体系拖垮了。”有鉴于此,许小年认为,采取何种金融监管政策是当前中国政府亟须解决的问题。

  威廉·戈兹曼则探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道路,历史地审视了时代的金融革命。他认为金融历史发展中有四个主题:时间、机遇与风险、市场及法人企业。从历史上看,这四个主题是永恒的,因其永恒,人类才有应对不确定的可能。

  据了解,此次讲坛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联合主办的。

  从品牌传播角度探讨中国经济发展

  本报讯(记者吕莎)6月22—23日,第五届中国品牌传播趋势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共有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等约三百人参会,从品牌传播的角度共同探讨中国的经济发展。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顺应时代发展,面对环境变化,不断总结和思考,形成中国观点、中国思想,是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愿意与行业联手合作,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推进这一历史进程。

  中国品牌传播趋势论坛原名为中国广告趋势论坛,自2010年起更名为中国品牌传播趋势论坛。今年,论坛增设了“中国经典传播大奖”,同时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广告研究优秀硕士论文评选发布仪式。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广告主协会主办,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央电视台广告部、广告大观杂志社联合主办。

  广州市区域金融政策重点研究基地举行揭牌仪式

  本报广东讯(记者武勇 实习记者翟江玲)7月1日,广州市区域金融政策重点研究基地在广东金融学院举行揭牌仪式。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委政研室、广州市金融工作办公室及广东省高校相关学者、基地的所有成员出席仪式。

  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基地负责人陆磊表示,基地将坚持开放、政策与问题导向性、团队化三个原则,就如何推动金融产业作为独立产业进行发展、如何更好地发挥广州以金融资源为平台的地缘优势、推动建立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展开深入研究,并力争在学科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广州区域金融实践目标上取得一定的突破。

  广州市区域金融政策重点研究基地是经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办批准成立、挂靠广东金融学院的学术机构,拥有一批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雄厚的学术积累和研究基础,在区域金融及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是广州市社科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省内唯一的金融发展研究基地。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