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国际法学,还是国际关系理论,都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这对跨学科研究的学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它们不仅需要具备对本学科知识理解的深度,也需要对另一个学科知识的熟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另外一个学科知识的获得,基本上必须走“自学成才”之路径。这不仅需要具备足够的勇气——甚至敢于“试错”的精神,更需要有一份独品“寂寞”的恒心。
跨学科研究障碍逐渐消除
过去十年,国内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走过一个从幼稚到逐步成熟的阶段,完成了从“星火”到“燎原”的艰难转型。同时,这个发展过程也是一趟“融冰之旅”,无论是学科内的偏见,还是学科之间的隔阂,都呈现一个逐渐消融的过程。从分歧到宽容,从反对到支持,走过了“新生事物”必然经历的各个阶段。
迄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能够熟练地操纵两个学科的术语、知识、方法等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人才梯队上,也出现了好多有着复合学科背景的有生力量。这股有生力量一开始就将克服“水土不服”之问题,这无疑为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
在这种跨学科分析兴起之初,冷眼“旁观者”持有不理解或偏见也在所难免,也不可避免有被同行视为“不务正业”的尴尬。不过,两个学科最终还是给了这一“旁门左道”足够的生存空间,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且开始运用这种方法的本学科学者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学科内的偏见逐渐消除。
经过长时期的各自发展,两个学科的学者已形成较为封闭的学术圈子,而且都存在着一定的“关门主义”做法,这对跨学科的对话与论辩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如今,这种状态已改变,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会议开始频频召开,两个学科的学者终于能一起“坐而论道”,这也证明了学科之间的隔阂逐渐融解。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