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市场竞争理论起源于产业组织经济学,主要研究企业间横跨多个市场的竞争问题(Gimeno,1994),近年来已成为产业组织和战略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有关多市场竞争是否能降低企业之间竞争强度的话题,更是受到研究学者的持续关注。
多市场竞争的相互克制作用
相互克制是一种默契串谋,是公司在多个市场中竞争以及由此增加相互依赖性导致的结果,也是两家公司互相了解对方的动机和战略,并以默认的方式进行合作以降低竞争强度的情形。Edwards(1955)最早提出多市场竞争会导致企业之间相互克制进而降低竞争强度的观点,他认为多市场竞争的公司可以向其竞争对手有效发出跨市场报复的威胁,而面临市场内串谋或全面战争两种选择的竞争对手将因此约束或克制自己的竞争动机。Bernheim和Whinston(1990)认为,多市场竞争的相互克制作用意味着,公司不仅提高了促进串谋的市场势力,还可以因此调整自己的战略方针,重新配置自己在不同市场的势力,这样总利润最大化就可能通过在串谋可能性高的市场中放弃部分利润以提高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串谋的可能性来实现。此外,多市场竞争为公司之间的相互了解提供了更多机会,多市场竞争的公司之间会有更多共同的竞争经历,并作为“战争故事”沉积在公司记忆中(Weick,1995),从而增强公司对竞争对手战略、能力和行动的理解。这样,多市场竞争的公司一般不会贸然发动“战争”,而会先考虑自己的行动对竞争对手的影响,并预测竞争对手如何作出反应。
除此之外,国际商务领域的“威胁互换模型”也说明公司因为认识到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而导致竞争强度下降。例如,Knickerbocker(1973)认为,在寡头垄断市场,两三家公司基本上控制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因此每家公司都拥有相当程度的垄断势力,在这种局势下,这几家公司会倾向于合谋而不至于因竞争过分激烈导致两败俱伤。可以看出,“威胁互换模型”描述的是一种更极端的共谋结果,即默许在不同的市场里“各自为政”,实际上将不会存在多市场接触。这种极端的结果虽然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如Hennart(1985)所指出的,在文献(Graham,1978)中所描述的报复性进入的大多数情况下,竞争将趋于更大程度的相互渗透(interpenetration),而不是降低竞争程度,但“竞争者之间可能是有意识地避免产品市场范围的交叉”,对传统多市场竞争模型进行了补充,引起学者对多市场竞争形成或避免其形成的意识性关注。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