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传统国际经济学不能解释中国外贸顺差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7-19 16:0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几年来,中国贸易顺差稳步快速增长,2004—2008年贸易顺差总额累计达8689亿美元。即使在世界性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下,中国仍然保持贸易顺差。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9%,但仍然存在1960.6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今年前5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11000.9亿美元,增长44%。其中出口5677.4亿美元,增长33.2%;进口5323.5亿美元,增长57.5%;贸易顺差为353.9亿美元。今年5月份,中国出口值1317.6亿美元,进口值1122.3亿美元,贸易顺差近200亿美元,顺差又有“反弹”的趋势。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中国外汇储备也突破了2.4万亿美元。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再无条件地提倡经济全球化了,而是到处宣传所谓“全球经济失衡”,还把这种失衡归咎于中国。代表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益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贸易和资本项目双赤字和中国的双顺差,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集中表现,是美国与中国贸易、汇率多种争端的根源。

  中国大部分外贸顺差实质上是国际产业转移所致

  中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应当从国际分工模式的转变以及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来寻找。当代国际分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产品内分工越来越成为主要的分工形式。所谓产品内分工,是指以生产要素为界限,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进行的分工,其实质是跨国公司进行的全球要素的整合。在产品内分工中,跨国公司借助国际生产网络将产品价值链不断分解,自己保留核心环节,而将非核心环节以外包的形式放到最有利于获得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地点,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或提高产品的质量。产品内分工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国际产业转移相应地演进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与全球化配置,国际产业转移由原先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演化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抓住了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机遇,主要凭借劳动力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优势,融入了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的发展,成为中国外贸顺差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在产品内分工中,每个生产加工环节都会发生增值,承接中间环节加工的国家必然形成贸易顺差。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加工贸易对顺差的贡献总体上超过一般贸易顺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81—2007年,中国加工贸易规模从26亿美元增长到9860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从5%升至51%。2007年加工贸易顺差占该年总顺差的95%。2008年加工贸易顺差2968亿美元,比2955亿美元的总体贸易顺差还高出13亿美元。在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制度环境的改善、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中间投入品产业链的延长、交易成本的下降,中国对国际先进要素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外资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加大,外资企业因此成为中国加工贸易和贸易顺差的主导力量。外资企业占中国贸易顺差的比重从2000年的9%上升至2008年的58%。

  加工贸易的发展事实上组建了以中国为加工和装配中心,以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为初级产品和自然资源供应方,以邻近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为资本、装备和高级零部件供应方,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新加坡为高效、便捷的金融法律服务供应方,以欧美为市场开拓方的完整产业链。可见,中国的外贸顺差大部分实质上是由国际产业转移所引致。按照HS编码的22大类98章商品中,中国在机械设备制造、纺织品、杂项制品、贱金属中的净出口较大,2008年机械设备制造和纺织品顺差分别达到2054亿美元和1547亿美元。而无论是机械设备制造出口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贸易,抑或是纺织品出口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都反映着同一个事实——中国借助加工制造业出口劳动力要素禀赋。压顺差,就是压就业,是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只要跨国公司以追求利润作为根本目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环节分工,只要不故意扭曲中国的比较优势,这种顺差就是“压不住”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世界范围内广泛的技术外溢,中国企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技术进步的速度大幅度提升。由于新技术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的研发企业,且多是技能偏向的,它们对本国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而对非技能或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在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达到一定标准的前提下,出于对低成本的追求,研发国企业将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或者外包,把低技能要求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导致技术研发国可以生产的产品空间越来越小,外包承接国的产品出口越来越多。中国恰恰能满足发达国家研发企业转移低技能生产环节的要求,因此贸易顺差将会持续处于高位。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