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知识分子影像与文学话语场的互动共生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7-19 14:0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文学的发生、发展是与知识分子自我身份的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勾画知识分子影像既是对作家人生道路、心灵世界的一次正面追索,也是对文学史的一次侧面梳理。

  近些年在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同时,我不时地把目光投向现代知识分子,勾画、寻觅他们昔日的影像,打捞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散落飘飞的精神碎片,连同他们的冷峻而深邃的作品,都因为一次次的阅读和思考而被打上一层暖色,进而成为我探寻他们心路历程的理由。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背负着太多太多的沉重,“立人”与“立国”的双重使命搅动着他们的心绪,个性的世界让他们迷醉,革命的光彩同样令他们神往。可以说,政治与文学的歧路、左与右的位移,是整整一代知识分子不得不面对的窘境,也是今天我们考察他们心路历程的一个最佳切入点。文学是人学,人学自然离不开作家的主体人格。就这样,本就不确定、不可知的文学,因为政治、革命、宗派的介入,而更加纷繁多姿。在追述知识分子的创作之路时,我时时感受到这种介入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人格方面的扭曲。

  如果说文学史是一部关于文学的“大历史”的话,一个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则构成了我们了解这部大历史的一个个“小历史”。我始终认为在鲁迅、周扬、胡风、丁玲、萧军、王实味、老舍、曹禺、巴金等人的身上,负载着许多隐性的新文学信息与人生元素,孤立地看,他们构成了一个个小的窗口,合起来可能就是一种思潮、一个现象的发起源、助推器,同时,他们的存在也使新文学的星空充满了个性色彩。如鲁迅,作为启蒙战士,他的伟岸与高大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他的文字闪烁着思想的光芒,散发着生命的热度,穿越历史,向你涌来,令你无法回避他的辐射。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