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命运同历史的进程息息相关。每当历史处在转折点时,新的实践便会对原有的理论提出挑战。此时,原有的理论往往会出现某种危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命运似乎也是如此。
危机中的重建
19世纪20世纪之交,历史处在转折点上。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繁荣的现象,马克思所预言的资本主义“丧钟”并未敲响。于是,不仅资产阶级理论家指责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内部也出现了对唯物史观的“修正”,以及信奉者“倒戈”的现象。唯物史观在“世纪转换”中面临着“危机”。
历史不会重演,但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20世纪21世纪之交,历史又处在转折点上。新技术革命的浪潮猛烈地冲击、改变着传统社会,并为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体制改革,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并在相当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马克思预言的资本主义“丧钟”仍未敲响。相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却被资本主义“不战而胜”……现实的波澜必然掀起理论的狂飙。针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质疑与批评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而在马克思主义内部,“极深的瓦解和混乱,各种各样的动摇”在更大的规模上被重复着。唯物史观似乎再次面临着“危机”。
然而,理论危机并非总是坏事。理论总是在实践发展到新的阶段时,显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从而呈现某种危机,而危机又往往预示着理论的新发展。没有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危机”,就没有现代物理学;没有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哲学危机,就不会产生现代哲学;没有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危机,就不会诞生列宁主义……矛盾—危机—重建—发展,这是理论运行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以最后真理为其终点的体系”,它没有也不可能包含一切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世纪转换”的确提出了一些超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创始人视野的新问题,从而导致唯物史观出现某种“危机”。然而,只要科学地解答这些现实中的问题,并使这些现实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唯物史观就会出现转机与生机。“危机”恰是唯物史观面对挑战自我反省、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时机。在我看来,没有“危机”的封闭状态才是真正的危机。全部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危机”中的重建。所以,我把这部著作命名为“危机中的重建”。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