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书院又名醽泉书院、醽醁泉书院,位于湖南省郴州资兴七里镇,旧属程水乡。始建于南宋理宗绍定辛卯年(1231)、鼎盛于明清之际,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世事沧桑,小小书院几经战火焚毁,多次重修,斯文不绝。走近观澜书院,映入眼帘的是低矮、斑驳的外围墙,爬满藤蔓的院壁,残缺的木雕石雕,述说着那一段段辛酸的往事,只有两旁的石鼓依然威严地守卫着昔日的灿烂与辉煌。院内青砖黛瓦,观澜书院学会碑文依稀可辨,记录了学会的兴衰,体现了书院厚重的文化底蕴。
观澜书院的创立者为曹行锡。行锡公为南宋绍定年间进士,官至巴州刺史。曹氏族谱显示,正是行锡公将家族从衡阳迁至资兴七里,并为教育曹氏后代,创立曹氏之家族书院。如今我们所见为清末民国初(距今约90年)所重修,占地面积已是不足曹氏族谱所记之六分之一!历史上书院曾经为国家培养过多名状元、进士,晚清名臣张之洞曾为书院题联: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移其行;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观澜书院的建设,弥补了官学之不足,无疑为古代人才培养、宣传儒家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书院教育士子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学者份内事。主张学以致用,行胜于言,重视学人气节的培养和精神的塑造。书院文化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观澜书院是湖南目前已发现的现存最早的家族书院,也是郴州最早的书院。据元代成宗大德六年(1302)郴州教授左元龙的《观澜书院记》介绍,该书院是兴宁曹氏取孟子“观水必观澜”之义而命名的。观澜书院的创始人深受国内一些大书院风气的影响,召集一些有志于学的青年,董之以师儒,颁之以诗书,给之以禀饩,培养士子们有志与圣贤之道,而不以科名声利之习累其心,按左元龙的说法,国家崇儒重道,学士名流兴办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第一大事,然后辈学者们“往往舍本逐末,以功名富贵累其心,波颓风靡,良可慨叹”。
当岁月悠悠远去,后人们踱步于这多难的书院,闻到醽醁泉醇香的酒气,仿佛能听见当年琅琅书声。这正是:经史宏深,学士名声推独步。天才颖悟,状元甲第冠群英。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