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纪念中国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深圳大学组织本校学者编写出版了“纪念中国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丛书”。据悉,这套丛书共11本,涉及特区研究的多个方面。本报记者也借此机会采访了丛书主编、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
立足特区实践 探求中国发展道路
记者:李副校长,您能否介绍一下出版这套丛书的缘起?
李凤亮: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今年是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非常具有历史意义。虽然各经济特区发展水平不一,但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在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一个风向标、领头羊、探路者的作用。2009年初,我们就提出编写一套纪念丛书的设想,希望抓住特区建立30年这个契机,总结“深圳模式”与“深圳经验”,构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路径,以学术和思想的方法参与到特区成立3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来。一年多来,我们多次召开编务和作者会议,对丛书选题、各书内容甚至装帧等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集思广益,吸取了很多老专家的建议。这套丛书出版时间紧,编辑任务重,在商务印书馆的大力支持下,终于赶在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顺利出版,我们觉得颇为欣慰。
记者:与以往研究经济特区的著作相比,这套丛书有什么特色?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