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治传播的观念和理论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展开的,并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进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处于对西方政治传播理论消化和“本土化”阶段。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尚没有研究透彻,一些观点和理念在“本土化”过程中甚至出现了偏差。
政治传播中的宣传与传播
在我国,“政治传播”往往被理解为政治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而在西方国家,“宣传”一词往往引起人们的反感。“宣传”最初源于中世纪罗马天主教廷1662年设立的“信仰宣播会”。由于宣播会坚持宣传陈旧的宗教观和天主教义,主张进步的人们因反对这个“宣播会”而反感“宣传”这个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对立的参战国家利用宣传工具相互攻讦,特别是二战期间,德国的法西斯者更是滥用宣传,鼓吹“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从而使 “宣传”成为“虚假”甚至“欺骗”的代名词。战后,美国所有的“宣传部门”和“宣传工作”就几乎不用 “宣传”一词了。
人们对“宣传”一词的反感并不意味着 “宣传”本身有什么罪恶。“宣传”作为一种文词符号,是承载、表达和传递之意。《牛津当代百科大辞典》的解释是:有关当事人对信息和思想的系统性传播,尤指为鼓动和灌输一种特定的态度和反应的具有倾向性的传播。列宁将宣传定义为:为影响受过教育的人们合理的使用论据进行感性的号召。事实上,宣传本身并无善恶之别,因为宣传同样可以宣传人类文明并因之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良性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宣传和宣传什么。
对于传播,学界的基本共识是:传播是信息和意见的传导和双向互动。由此不难看出,宣传就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而传播则是一种特殊的宣传,二者基本的构成元素是相同的,不同在于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宣传注重主体对受众的灌输性和强制性,是“单向所为”;而传播则注重主体和受众的平等性,是“双向互动”。研究者从六个方面总结了二者的差异:宣传关心主体,传播关心受众;宣传偏重单向,传播偏重双向;宣传侧重直接,传播侧重间接;宣传强调覆盖,传播强调渗透;宣传具有刚性,传播具有柔性;宣传重视信息筛选,传播重视信息公开。
从观念和理论上认识到宣传与传播的区别,进而把这种认识应用并指导实际的宣传工作是历史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宣传工作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与宣传工作者们逐步自觉更新理念和改进方式,自觉地从过去单纯的“宣传状态”往“传播状态”转变不无关系。对此,有人把“从宣传到传播” 的转变视为新时期宣传工作的“创新趋势”加以肯定。我们不否认这种转变的积极意义,但是,从政治传播的视角看,这种转变和对这种转变的认识是具有局限性的。因为,政治传播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传播,与“宣传”的关系更为特殊。政治传播具有如下本质属性:第一,政党和政府是传播的主体;第二,传播内容的意识形态性;第三,单向度的政治灌输性;第四,强烈的劝服性;第五,大众性或公众性。就此而言,政治传播虽然不能理解为完全意义上的宣传,却也不能够丢掉宣传的基本特质和其所带来的优势。因此,“从宣传到传播”的所谓认识理念并不能无条件的适用于政治传播,防止矫枉过正。
......(作者:荆学民 施惠玲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