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18日,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展开了她任期内的第四次中国之行。此次访华,除了总额高达44亿美元的合同之外,人们更加关注的是默克尔的对华态度以及两国领导人对此次访问的高度评价。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政府在2005年上台执政之初,曾偏离了此前几任政府对华友善的态度,大搞所谓的价值观外交,中德关系由此经历了一段波折。此次访华,默克尔不再刻意强调意识形态的差异,而是高调肯定建立在新基础上的两国关系。这一“默默转身”的背后究竟包含着怎样的深刻意味?
福利改革:基民盟的“凯旋门”
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是在2005年9月提前举行的联邦选举中击败对手社民党而执政的,但是基民盟没能与理想的合作伙伴自民党组成黑黄联合政府,而是不得已与社民党组成了黑红大联合政府。社民党之所以在那次大选中失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施罗德领导的红绿联盟政府实施的以“2010规划”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改革政策。虽然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增强劳动力市场活力等方面看,出台社会福利改革的措施是必要的,但这一改革触动了德国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因而遭到社民党基层党员和传统选民的强烈抗议,最终导致社民党提前结束第二届红绿政府的任期。在2005—2009年大联合政府执政期间,基民盟基本上延续了社民党政府改革思路,鲜有出台进一步的改革措施。随着福利改革效果的逐渐显现,失业率逐渐降低,德国经济也有起色。然而,享受这一改革成果的主要是基民盟,而不是社民党了。
德国对华外交政策的逆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默克尔不仅高调批评中国的人权状况,而且会见达赖,指责中国在德国的经济间谍活动等等。一时间,在德国的各种媒体上,中国俨然成为德国政治和经济上的“敌人”,科尔和施罗德执政期间所建立起来的良好的中德关系似乎已不复存在。究其原因,默克尔自身的政治经历以及国际上右翼政治思潮兴起是一个因素,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德国造成的竞争压力和由此引发的恐惧则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基民盟曾于2007年制定了一份“德国联邦议院联盟党议会党团亚洲战略报告”,开始推行所谓价值观外交。该报告强调,要重视价值观相同的印度和日本,防范“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崛起而导致不稳定”,更要防范中国的发展模式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样板,因而成为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政治制度模式。
......(作者:张文红 单位: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