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美国司法部宣布,联邦调查局(FBI)破获了一个俄罗斯间谍网,10名嫌犯被捕。次日,另一名嫌犯在塞浦路斯被捕。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随即表示,“事件发生的时机很巧妙”,期待美国作出进一步解释。29日,俄总理普京在接见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时表示,希望此事不会对俄美日益增进的关系造成不良影响。30日,在塞浦路斯被捕的俄间谍交保后失踪。7月7日,俄美双方达成了间谍交换协议。7月9日,10名俄罗斯间谍与4名被关押在俄罗斯的美国间谍在维也纳完成了交换。至此,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俄美间谍风波”低调落幕,俄美关系并未出现大的波动。
对于此次风波的起因和内幕、爆发的时机、俄美双方的处理方式以及事件对俄美关系的影响等,国际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以为,此次“间谍风波”尽管是冷战结束以来俄美间规模最大的一次间谍战,但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国际氛围已完全不同于以往,应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间谍风波”:美国人的内部事务
在笔者看来,所谓的“间谍风波”与美国国内政治斗争脱不了关系。间谍事件曝光后,众多观察家表示,事件是美国国内党派斗争的结果。反对派意在削弱奥巴马的威信,给近来快速发展的俄美关系泼冷水,俄罗斯人更称其为美国人制造的Шутка(笑话)。俄国际关系与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安全中心负责人阿尔巴托夫认为,“此举旨在打压奥巴马的支持率,并诋毁奥巴马在俄罗斯人眼中的正面形象。”俄战略评估研究所所长奥兹诺比舍夫指出,美国国内一直有一股不愿看到俄美关系正常化的“传统势力”,这些人反对俄美接近,反对俄美最终就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签署新条约,“间谍案”就是这些人一手策划和导演的。此次“间谍风波”有可能就是反对派向奥巴马政府施压的一个新尝试。
同时,此事也极有可能与美国情报部门试图挽回遭到重创的声誉有关。冷战结束以来,为了配合美国政府的对外强权政策,美国情报部门通过刻意筛选、猜测甚至制造假情报,为政府肆意干涉别国及地区事务推波助澜;而在国内安全防范方面却屡屡失误,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多方诟病,声誉一落千丈。尽管此番的俄罗斯间谍活动“并未对美国利益造成重大伤害”,但美国情报部门依然高调大肆渲染,明显有力图挽回其此前遭到重创的声誉之嫌。另外,这次的事件也表明,虽然冷战已结束20多年,但俄美间谍战实际上从未中断过。
......(作者:马凤书 单位: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