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修·拉宾(Matthew Rabin)1993年开创性地将公平动机纳入经济学研究,其后陆续出现了一些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功地解释了众多实验悖论并拓展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虽然现在断言它们可能会引发经济学革命还为时尚早,但它们对主流经济理论的挑战和冲击却是不容置疑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致人类行为科学的统一。
科学实验证实公平动机具有普遍性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完全追求一己之私利,在许多情形下,公平动机影响着人的行为。由于实验室中可控制的环境能将各种动机隔离开来,因此,在过去20多年里,很多学者使用实验室实验作为证明公平动机存在及其重要性的有说服力的证据,这些实验包括最后通牒实验、独裁者博弈实验、公共物品实验以及其他一些博弈实验。几乎所有的实验结果均拒绝了标准自利模型的预测,显示了参与者行为中公平动机的普遍性。可见,公平的观念是深入人心的,即使需要自己付出成本,某些人也会为维护公平规范挺身而出。
脑神经科学更是发现,人类大脑中存在一个“自私开关”,能帮助人们在明显不公平的情况下抑制自私冲动,即使这会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Daria Knoch等人使用 “重复经颅磁刺激”的非侵入性技术来扰乱最后通牒博弈实验参与者的脑背外侧额叶前部皮层,即对此区域接通适度电流,使这一区域暂时短路,结果发现,如果打扰回应者右背外侧额叶前部皮层,他们会更频繁地接受不公平的报价,而不会通过拒绝报价来惩罚提议者,但是当打扰受测试者的左背外侧额叶前部皮层时则不会产生这种效果。因此,断定人脑的右背外侧额叶前部皮层是负责公平行为的区域。可见,公平观念已经通过自然进化在生理层面留下了烙迹。
脑神经科学也已发现,人们宁愿舍弃私利也要追求公平,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人们从该行为本身可以获得效用的满足。苏黎士大学恩斯特·费尔教授等人将二人序贯社会困境博弈与正电子发射成像技术结合起来,对此提供了充分的神经学证据。由于大脑的背侧纹状体包括尾核与壳核的神经回路是人类及灵长类动物的一个与激励相关的关键部位,因此,如果当惩罚背叛行为发生时能观察到这一脑区的激活,那么可以证实人们能从惩罚行为本身中获得收益。实验发现,当尾核和壳核的活跃程度远远超过平均水平时,受试者表现出强烈的惩罚愿望并通过惩罚行为获得较高的满足,从而证实了他们实验之前的猜想。大多数人在发现那些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未得到惩罚时会感到不舒服,而一旦公正得以建立,他们就会感到轻松和满意。
......(作者:韦倩 单位: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