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扎堆”现象,即企业同时实施相似的投资行为,或同时投资于某一相同的项目,或对相同的投资项目同时增资或减资,严重损害了企业的投资效率和社会源配置效率。对企业而言,投资“扎堆”行为无助于其竞争优势的形成,相反可能导致投资效率低下并损害竞争力。对整个社会来说,投资“扎堆”行为加剧了行业“衰老”速度,短期之内可能带来作为投入品的资源资产泡沫的形成和膨胀,长期则导致相关行业产能过剩,进而带来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企业投资的“扎堆”行为对于资本稀缺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来说危害更大。据中国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中国诸多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中国陷入“同时扩张—产能过剩—强制淘汰—产能不足—同时扩张”的怪圈,这直接导致相关行业过快衰竭,还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错配和浪费。
学者和社会公众普遍将其归咎于政府的干预。问题是,束缚住地方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就自然能解决投资“扎堆”现象吗?现实并不是那样简单。
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两权分离”下经理人与股东利益不相容以及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使得有效激励和约束经理人的治理机制设计显得很重要。为了最大限度地缓解委托代理问题,现实中企业股东通常建立业绩考评机制以及业绩型的薪酬机制。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最大限度地激励和留住有才能的经理人,基于同行的相对绩效考核(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就成为盛行的业绩考核方式。在相对绩效考核体系下,经理人的业绩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依赖于同行的表现,只要超越同行就意味着好业绩,也就意味着好的报酬,而在业绩不佳时,只要没有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依然意味着好的绩效。企业投资,尤其诸如购置固定资产、并购其他企业以及研发投入等重大投资,对企业当期和以后各期的业绩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对经理人的报酬产生影响。但是,投资是一项不确定性特别强的决策,经理人需要获取诸如项目未来收益、费用、投资总额以及宏观环境变化等信息,而这些信息的获取都需要经理人付出极大的努力,即使有诸如回收周期、净现值法等管理工具,投资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依然没有得到缓解。相对而言,获取其他公司投资状况等公开信息的成本较小,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较小,因此模仿其他公司的投资决策成为一项便利的选择,而且当出现投资失败时,经理人容易将投资失败归咎于宏观环境、行业特点,进而较容易解脱其管理决策责任,从而维护其职业声誉。因此,在相对业绩考核体系下,投资“扎堆”、“跟风”、趋同自然成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理人的最优策略。
......(作者:方军雄芦苇单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