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界动态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7-30 09:4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座谈会指出进一步加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

  本报讯(记者李博)7月18—19日,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座谈会在西安召开。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央会议和中央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明确了编制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认真总结了上半年工作成绩和经验,部署了下半年重点工作,并指出要进一步加快转变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柳斌杰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截至2009年12月末,我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出已达10668亿元,实现增加值3099亿元,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指标,新闻出版产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蒋建国就《关于编制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作了说明。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悦到会致辞,总署党组成员、副署长孙寿山和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总署纪检组组长宋明昌出席会议,总署党组成员、副署长邬书林主持会议。

  据悉,会后柳斌杰一行考察了陕西省新闻出版业。他指出,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要加快新闻出版业发展,整合文化和科技优势;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攻克制约出版产业发展的技术难点;要加强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鼓励和保护创意,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促进主流文化深入人心,不断促进新闻出版事业健康发展。

  “考古中华”展示我国考古学发展

  本报讯(记者杨阳)7月22日,记者从首都博物馆获悉,“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展”将于7月29日揭开神秘面纱,展出60年来在以夏鼐为代表的四代考古学家历经风雨、披沙拣金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这是首次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的系统展示,也是截至目前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考古学专题展览。

  “之所以要举办这样一个展览,除了展示60年来的考古成果之外,主要还想表达一个理念,即考古学家是如何讲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告诉记者,本次展览最大的特点是展出将围绕诸如农业起源和家畜起源的状况、中国文明曙光的展现与王朝的崛起、历代都城制度的演变等至今学术界研究的重大课题展开,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首都博物馆副馆长姚安表示,这是一次具有研究深度的展览,通过400余件文物的展示,使观众获悉什么是考古,从而更加理解考古工作、理解考古工作者。

  据了解,本次展出的展品都是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出土的精品,有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陶俑、金银器等。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介绍,展品中距今15000年前的华北地区刃部磨制的石铲和弓箭箭头,钱塘江流域距今9000年前后的稻米,近5000年的安徽尉迟寺的立鸟神器,4000年前陶寺的毛笔朱书文字、瓦和黑彩蛇形龙盘,汉代最为精致的错金镶红宝石的铜金钱豹等文物都是首次公开展出。

  世行报告指出发挥公共政策潜力有助城市交通减排

  本报讯(记者鲁小彬 通讯员李莉)7月22日,世界银行在其发布的《城市交通与二氧化碳排放:中国城市的一些特征》报告中指出,发挥公共政策措施的潜力是城市交通部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

  该报告提供了对中国各类不同城市的交通特点、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状况的初步分析。报告指出,近年来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居民个人出行次数和出行距离的增加,以及出行方式逐渐转向私人轿车等机动化、低承载的交通方式。目前城市交通方式改变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速度,超过了车辆和燃油改善带来的减排速度。

  报告还发现,与城市交通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不仅在人均收入水平不同的城市有很大差异,在收入水平差不多的城市之间也有很大差异。这就意味着除了与人均收入有关的机动化程度的因素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限制私人轿车等政策因素也决定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减。

  第七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在沪举办

  本报讯(记者鲁小彬)7月10—12日,由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主办,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协办的2010年(第七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在上海大学举办。

  与会学者围绕中国五大组织现象展开了交流和评论,分别是流动与再组织、从单位到社区、基层政权与乡村治理、集体行为与抗争、经济领域的国家与经济组织。此外,中国社会学的发展道路和如何做更好的实证研究也是学者讨论的重点和亮点。

  对比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奢侈品”的美国社会学境况,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周雪光教授指出,中国社会学走在一条非常健康的道路上,它扎根在中国社会的土壤里。中国学者只有具有历史感,通过深入、细致对资料的占有和分析,研究并表达出超越一线实践者理解的更多、更深的道理,才能真正获得整个社会的尊重和重视。中国学者从事的定性研究有助于中国社会学定量研究走出美国量化研究的套路和缺陷。

  对于定量研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世定教授在点评中强调:在运用一个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之前,要首先充分考察这个理论模型背后的假定前提是什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静教授也建议:在定量研究前先进行定性研究,有助于寻找量化研究中特别重要的解释性变量。

  对于定性研究,刘世定强调:在从经验材料中归纳、提炼概念或理论时,描述事实的词汇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分析性概念能否讲出真实的道理。

  据悉,第八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将于2011年由吉林大学社会学系承办。

  东方美学与少数民族文化引海内外学者关注

  本报讯 7月19日,由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学术委员会、湖北省美学学会和中南民族大学中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东方美学与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日本国际教养大学、日本神户女学院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文学评论》编辑部等海内外7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

  本届学术会议为期3天,以“全球化时代的东方美学”和“东方美学语境观照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为主题。与会专家围绕“中、日、韩当代著名美学家的美学思想研究”,“中、日、韩当代美学研究基本特征及其未来走向”等10个子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研讨会上,武汉大学刘纲纪阐述了世界美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中日两国学者联合研究东方美学的建议;日本神户女学院大学滨下昌宏分析了近代日本美学史和西欧文化的受容及影响,以及非西学美学之日本美学成立的可能性;日本国际教养大学田中英道探讨了《源氏物语》中的绘画美学,提出了关于日本视觉艺术美学的新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悦笛从佛教文化的共同影响、“朴素之美”的追求、绘画比较初步等多个方面,对中、韩、日三国审美标准的比较和差异进行了探讨;中国人民大学袁济喜提出,国学具有形而上的人生境界与形而下的器用的结合,国学的境界往往存在于审美世界与文艺境界之中;中南民族大学李庆福阐示了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瑶族千家峒所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中南民族大学吴道毅探究了沈从文小说中的审美建树,阐述了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美”特征。(梁建强)

  斯洛文尼亚向国图赠送《瓦尔瓦索图册集》

  本报讯(记者陈静)7月13日,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政府向中国国家图书馆赠送《瓦尔瓦索图册集》仪式在京举行。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玛丽娅·阿达尼娅,文化参赞萨索·波德莱斯尼克,武官米塔·米克拉维奇等出席了赠送仪式。

  《瓦尔瓦索图册集》(Iconotheca Valvasoriana)是斯洛文尼亚著名博学家雅奈兹·瓦伊卡尔德·瓦尔瓦索(1641—1693)收集并进行学术批判性评论的画作评论集,收录了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重要绘画作品7752件,规模宏大而内容丰富,兼具内容、艺术、学术等多重价值。图册集共17册,由斯洛文尼亚科学艺术院雅奈兹·瓦伊卡尔德·瓦尔瓦索基金会出版。

  周和平代表中国国家图书馆接受了赠书。该图册集丰富了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斯洛文尼亚乃至欧洲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