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09期特别策划“中国特色的军事现代化之路”文章之一。
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促使战争的制胜机理发生深刻变化。交战双方体系作战能力的较量,开始成为决定作战胜负的主导因素,同时也为军队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体系作战能力是战斗力的“聚合点”及“倍增器”。体系作战能力是战斗力发展的高级模式,具有新的质的规定性。它不是对单件武器装备、单个作战单元、单项作战系统作战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体系内各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形成的新质战斗力。这种新的战斗力实际上就是指信息系统本身所具有的涌现性功能,即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支持下,各构成要素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实现了功能性耦合。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部分或部分总和所没有的状态、功能,因而呈现出“1+1>2”的效果,使作战能力产生几何级数地跃升。
提高体系作战能力是建设过硬军队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胡锦涛主席提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的重要论断,并向全军发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号召,为我军新世纪新阶段军事斗争准备指明了方向。我军要在军队建设中全面提高战斗力,履行好肩负的历史使命,就应当深刻认识体系作战能力的重要性,切实把提高体系作战能力作为军队建设的根本着力点。要在抓好要素建设与准备的基础上,尽快向体系作战能力延伸,不断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逐步形成全维战场的联合作战整体优势。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我们不能以农业时代的思维,拿着工业时代的武器,去打信息时代的战争。信息化战争是系统与系统、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信息化思维就是系统思维,就需要我们把战争看成一个复杂性系统,用系统思维去指导体系作战能力建设。
用系统理论指导体系作战能力的总体设计。系统视角下的体系作战优势主要表现为:通过作战单元、作战要素之间的协同和互补,形成新的作战能力;通过决策信息的高度共享达成决策优势,并转化为行动优势;通过作战要素、作战单元的自适应和自同步,保证整个作战体系在受敌人攻击后仍然保持稳定、有序。对上述规律的认识形成系统理论的内核,以此构成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目标、方法和手段:应突出战场感知、指挥控制、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的一体化建设,最终实现作战效能的最大化;应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联通”和“聚合”功能,提高各作战单元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提升体系作战的整体涌现效果;应重点抓好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信息化武器装备和与之相适应的体制编制、法规机制和人才队伍等系统的整体建设,从而实现体系作战功能的高度融合。
用综合集成推动信息系统建设。钱学森曾指出:“综合集成是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用综合集成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应从物理集成、信息集成和应用集成三个层次入手,整合公共信息平台,对各子系统进行功能优化、模块组合和数据交链,统一系统接口与数据格式,依靠集成建设解决软件硬件的“异构性”问题。军队现有无线、有线、卫星、移动等通信手段,应尽可能与地方信息系统兼容,建立军地一体、纵横贯通、多路迂回的三军互联网。此外,还应开发数据库技术,运用数据链将传感器、指挥中心、武器平台等作战要素融为一体,实现信息分发、指挥控制与武器系统的自动交链,提高体系作战能力。
用信息化建设成果促进指挥体制优化。指挥体制是确保体系作战能力有效发挥的关键。我军当前的指挥体制滞后于指挥技术手段的发展,指挥层级多、流程长,机构不够精简、横向沟通性能差,导致体系结构力不强,对抗能力弱,综合效益较低。提高体系作战能力,必须按信息流程优化指挥体制,使“结构链”适应“数据链”,以“数据链”支撑“信息链”,努力实现体系作战能力最大优化。信息流程的主导形式是减少信息流动“递阶”层次,注重信息横向路由,从而确保信息有序、合理、快速流动,实现“横向一体、纵向贯通”。为此,应构建指挥体系扁平网状、指挥机构精干联合、指挥关系明晰顺畅的联合指挥系统;应缩短环形闭合的指挥流程,理顺情报信息、指挥决策、行动控制三类流程,大力提高指挥效力;应在传统指挥方式的基础上,创新与优化目标式决策、互动式计划和任务式协同等基于信息流程的体系作战指挥方式。
用实战需求牵引体系作战能力提高。军事训练是平时军队最重要的军事实践活动,是提高军队体系作战能力的基本途径。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训练是生成体系作战能力的决定性环节,应着眼实战需要,依托共享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对各种作战要素、各类作战单元和整个作战体系进行整体训练。此外,还应加强指挥训练,通过技能培训、联合作业、编组训练、多方对抗等多种方式,提高指挥员和指挥机关的联合指挥控制能力;应注重逐级集成训练,将各军兵种、各作战要素、各作战单元所具有的不同功能的作战能力,聚合为联合作战的行动能力;应加强综合保障训练,使作战保障、后勤保障、装备保障行动与作战行动紧密融合,共同构建起体系作战能力。同时,还应完善训练评估体系,成立专门评估机构,根据各级目标任务确立评估指标,考核评估信息系统的支撑力和体系作战能力。(作者:袁文先)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