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09期特别策划“中国特色的军事现代化之路”文章之一。
放眼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历程和现代战争实践,一条基本定律被反复印证:能否拥有一支过硬的军事人才队伍,决定着一支军队的成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新世纪新阶段,我军正处于由工业时代机械化建设向信息时代信息化建设转型的关键期。胡锦涛主席强调,要把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目标任务。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必须着眼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为目标,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信息化军事人才。
当前,我军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素质优势明显,科技文化素质大幅提高,但其主体是在机械化、半机械化条件下培养起来的,信息化素养整体偏低,素质结构带有很强的机械化“烙印”。制约信息化人才建设的主要矛盾,日益表现为信息化素质不适应军事科学发展和作战样式调整,部队缺少信息化建设的明白人和一批“情报通”、“通信通”、“网络通”、“作战数据通”、“信息化装备通”。新时代和新科技催生战争形态转变,如果人的素质存在“代差”,思想觉悟再高、战斗精神再强,也弥补不了素质劣势、赢得不了战争胜利。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掌握新军事变革的主动权,不仅在观念上要更新,更应从根本上去思考筹划,切实把提高信息素养、强化信息素质作为培养目标,不断提高信息化军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和周期性;培养信息化军事人才,不仅是一个崭新课题,更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可以用一日之功、一时之力,“买”来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但很难在较短时间、所需之时,“买”来与军队建设相适应、未来战争所需要的信息化军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战略性思维、前瞻性思考,占领思想和认识上的制高点,始终坚持以胡锦涛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为统揽,切实把信息化军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放在联合作战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上,把握根本,扭住关键,找准抓手,全面加以推进。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培养信息化军事人才,必须依靠有效的制度机制作保证,以制度建设促进人才发展,使人才培养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高度的认同,就没有行动的自觉。搞好制度设计、顶层设计,必须要解放思想,以观念更新引领制度创新,确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开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谋划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必须抓住“牛鼻子”,以根本性建设带动人才发展,积极探索把握信息化军事人才成长的特点规律,客观认识人才培养的周期性、规律性,科学设计信息化军事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努力搭建好成长成才的平台,促进信息化军事人才快速成熟。
培养信息化军事人才,是一项系统性、创新性很强的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军队上下共同努力,还需要军地携手形成合力,走军民融合式培养路子。据统计,目前美军研究生教育任务约有90%依靠地方院校代培,其中陆军的研究生基本完全依靠地方院校代培;空军虽设有理工学院,但接受研究生教育的调学军官70%以上由地方院校代培;海军主要依靠海军研究生院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但仍有20%的海军研究生由地方院校代培。这种做法可以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吸收地方最新信息技术和地方大学的长处,提高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也启示我们,必须把培养信息化军事人才,根植于国家人才发展大局,依托社会各种资源,健全完善以逐级培训为主体、岗位培训为补充的全程全员培训体系,逐步走院校教育与部队教育衔接、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并举、国内培养和国外受训结合的路子。
无数实践证明:人才成长需要“沃土”。培养信息化军事人才,同样需要创造拴心、暖心、安心、尽心的良好环境。这就需要从尊重人才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抓起,要有广阔胸怀、开阔眼界,辩证思考、客观看待,把握特性、鼓励创新,努力形成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生动局面。从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抓起,大力宣扬学习信息化知识、掌握信息化技能、驾驭信息化装备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一个学信息化、钻信息化、干信息化的浓厚氛围。从匡正选人用人导向抓起,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进一步扩大民主、规范程序、加强监督,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信度,切实把那些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信息化军事人才用好用到位,努力形成一个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良好环境。(作者:白吕)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