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社会需求是灾荒史学科发展的动力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7-28 14:3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灾荒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和学术界对灾荒史学科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高,关注和支持的程度越来越大。发掘、整理了一大批内容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完成并出版了相当数量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使灾荒史学科的理论框架逐步清晰,学术内容日益充实,资料依据更加充分,在学科建设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风严谨的专业队伍,与国外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日趋活跃。正因为这些,中国灾荒史研究吸引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使他们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学术兴趣。

  学术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术,任何一个学科,只有存在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并且这种需求越来越深刻地为社会所认识和了解时,才可能得到迅猛的发展和进步。社会需求是推动学术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力量。

  人们不会忘记,近年来发生的那些突发性灾害,国内从1998年夏天的全国性洪涝巨灾,到2003年春夏的“非典”流行,再到2008年5月引起全民族悲痛的汶川大地震;国外从2004年岁末印度洋地震引发的大海啸,到2010年1月发生的导致21万余人罹难的海地大地震,是如此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威胁和障碍。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社会面貌瞬息万变。这种情况,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说,对于社会和灾荒的关系来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类“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的能力,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有效防灾、抗灾、救灾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不恰当地对待自然界,迅速发展的科技和经济反而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日益增高,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三年前联合国公布的一份材料显示,在最近30年时间里,城市快速扩张,大片的森林遭到破坏,内陆的湖泊干涸,触目惊心地展示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性影响。

  正因为这样,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防灾减灾,就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灾荒史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凸显出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作者:李文海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