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不变的要素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7-28 14:2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若要知道我们今天在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走了多远,就要知道我们是从哪里出发的。因此,我们必须严肃地审视马克思的思想遗产,必须明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不变的要素,否则,马克思主义将成为没有历史连续性的、碎片化的理论序列,并且很容易被肢解和断章取义。

  马克思的文献

  马克思一生给后人的遗产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大量的著作、笔记、书信和手稿,他生前甚至没有机会系统地明确表述自己的总体思想。但是,作为历史文献,绝大多数带有马克思笔迹的故纸正静静地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社会学研究所,马克思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不变的。有趣的是,马克思逝世以后的一百多年里,热衷于马克思的人们同样是面对这些不变的文献,却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形形色色的理解,有些理解不但截然不同,而且相互矛盾,各方观点又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为根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克提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活的东西和死的东西”?克拉科夫斯基惊奇,“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永恒的和短暂的方面”?霍布斯鲍姆质疑,“为什么要把某种理论或观点分为马克思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卢卡奇追问,“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会产生林林总总的马克思呢?究其原因,一方面,许多重要文献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留待后人去编排和整理,比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是包括梅林、列宁在内的早期马克思主义阐释者的盲点。时至今日,马克思全部著作的编辑工作也没有最后完成,以往有些著作的编辑任意打乱马克思手稿页码的顺序,从而破坏了马克思研究和叙述的内在逻辑。可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困难是缺乏确定的文本。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性不强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原因,许多研究不遵循学术研究的一般原则和规范,于是往往浅尝辄止,难以持续。许多研究不是以文献为对象进行详尽的、全面的讨论,不对基本概念和理论实质进行深入的梳理,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六经注我”的工具,也就产生了各种离谱或教条的解释。

......(作者:姜海波 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