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的前身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6年11月。14年来在学术出版、学术交流及学术活动的开展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国际汉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沟通中外学术作出了贡献。该中心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相关院系、研究所及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为基本队伍,开展对海外汉学全方位的研究,正日益成为国内外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
该中心从海外汉学研究、海外中国学研究、比较文化视野下的汉学研究和汉语推广战略研究四个方面开展对海外汉学(中国学)的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海外汉学现已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能够从整体上满足海外汉学研究多语种的需求,开展真正的海外汉学研究,而不是将海外汉学研究仅仅局限于一两个国家的范围之内。
该中心旨在通过系统收集和研究全球以中国为其研究对象的机构的学术和政治背景情况,全面收集相关的书刊电子文献,建立详尽的专题数据库,使研究中心成为全国唯一的、信息最全面的海外汉学文献信息中心,及时为国家的外交、经济、文化政策和学术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
其主办的《国际汉学》创办于1995年,是国内第一份以国际中国文化研究为主旨并持续出版的学术刊物。15年来,《国际汉学》坚持国际化办刊路线,及时反映中国文化和人文学术在世界各国研究的进展,并积极推动中国国内学术界直接与世界汉学界对话,从而在国内外学术界获得很高的评价,国外重要的汉学刊物如俄罗斯的《远东问题》(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西方与东方》(Запад-Восток)等多次提到《国际汉学》或转载《国际汉学》稿件的观点。国外汉学家称之为“汉学家的学术家园”,国内学者赞之为“中国文化和人文学术走向世界的桥梁”。迄今为止该刊已出版19期。
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学术成果显著:《莱布尼茨思想中的中国元素》、《中国图说》、《东西流水终相逢》、《欧洲早期汉学史》、《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跨越东西方的思考——世界语境下的中国文化研究》、《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德国汉学之研究》、《中国丛报》20卷、《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马礼逊文集》(14卷本)及《世界主要国家语言政策推广》。
2007年,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开始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项目主持人张西平。2008年3月课题组召开了该课题的开题仪式,标志着“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的正式启动,开题以来得到北外及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截至2010年6月30日,共召开了四次工作会议。(温清)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