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型加速期个体安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于2007年6月立项,现已进入结项阶段。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理论研究、社会调查研究、对策研究。
个体安全研究的创意直接来自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基础性理论问题的持续研究,理论研究实现了从基础理论的探索到分支理论的拓新。社会调查研究使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定性研究的开展主要依托于项目主持人负责和参与的社会实地调查研究的两个系列——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与中国城市发展研究,定量研究运用了抽样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项目以对个体安全带来负面影响的现实困境与风险威胁这两大类因素作为基本研究假设,并使其向中层理论假设递延,建立起具体的工作假设和操作假设。
根据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资料和数据,该项目对目前我国个体安全的重要领域或方面作了更为具体的研究。如社会公共治理、社会群体和阶层、社会组织、社会劳动关系、企业、家庭、高龄老年人健康、独生子女家庭、城市居民个体安全状况、互联网技术等。调查数据显示:
影响城市居民个体安全的个体性因素中,性别是显著变量,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男性比女性的安全感都要高。年龄因素仅仅在特定情况下解释力显著。已婚者比未婚者的安全程度要高。党员身份也提高了居民的安全程度。收入因素只在特定情况下作用显著,且收入越高,居民在该情况下的安全感越低。住房类型对居民安全感的影响微弱,居住别墅的居民与居住平房的群体相对而言安全感要低。对社区环境评价越高,安全感则越低。
由于我国已呈现不充分就业社会的特征,“短期”雇佣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这降低了个体的就业安全感,这种情况在非公有制企业、党政机关、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中没有显著差异。社会各阶层的个体安全感存在显著差异,技术工人阶层的安全感最高,随后是专业技术阶层,职员阶层的安全感最低。
......(作者:杨敏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