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家之间也有如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伟大友谊,比如英国博物学家约翰·雷(John Ray, 1627—1705)和威路比(Francis Willughby,1635—1672)、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和阿特迪(Peter Artedi)。
之所以将其相提并论,是因为这两对朋友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都是出于对博物学的共同爱好而走到一起,并且都做出了一项伟大的约定:共同致力于为自然界的造物制定出一个系统、精确、有序的体系。此外还有一点惊人的相似:其中总有一位壮志未酬、英年早逝,而后所有的工作都落到另一位身上,最终诞生出横跨动植物界、雄心勃勃地为整个自然界制定出分类体系的博物学家。
不同的是,在后一段故事中,早逝的阿特迪似乎没来得及在科学史上留下任何痕迹,即便有,也在历史的冲刷中湮没了;而在前一段故事中,威路比生前虽然没有发表任何作品,死后却由他的朋友“在整理其手稿的基础上”、以其名义发表了两部至今仍堪称精美的巨著,也就是当代动物史上仍时常提及的《鸟类志》(Ornithologia libri tres)和《鱼类志》(De Historia Piscium)。翻开一本科学史,只要谈到《鸟类志》的,就必定同时提到约翰·雷和威路比。
1627年,雷出生在英国布瑞特伊(Braintree)附近埃塞克斯(Essex)的一个小乡村,父亲是一名铁匠,母亲则熟知民间草药知识。雷幼年时在布瑞特伊的语法学校就读,后因成绩优异,在当地教区牧师推荐下进入剑桥大学,先后就读于凯瑟琳学院和三一学院,与后来牛顿的导师巴罗(Isaac Barrow, 1630—1677)一同在杜博(James Duport)门下攻读学位。雷1648年毕业,次年被提选为三一学院的副研究员。随后他先后担任过希腊语、数学和人文学讲座教授。
1635年,威路比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家境优越,他们家在沃里克郡有一座米德顿庄园,在诺丁汉郡还有产业。但威路比的表现与一般纨绔子弟及当时盛行的风气相反,他“并不依靠他的财富,也不把时间花在衣饰、运动或是无聊的交朋结友以及奢华享乐上;而是致力于从事那些值得称赞和好的事情,以及那些可能对人类有用的事情”。
......(作者:熊姣 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