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青少年眼中的亲社会行为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7-27 15:1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亲社会行为”是指发生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广雅》对“亲”的解释是“亲,近也”,可见,“亲社会”可以反映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趋近和认同。亲社会行为源于个体对他人处境的积极关注,并在认知和情感基础上表现出指向他人福祉的行为。

  这类行为有两个特征,第一,能够给别人带来益处,这里的“别人”既可以是具体的他人,也可以是广泛意义上的群体,而这里的“益处”既可以是物质的支持(比如募捐、赈济),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帮助(比如安慰、关怀);第二,这种行为能够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亲社会”的行事原则强调人际之间的“共容”,并以此为桥梁去实现群体内部乃至群体之间的“共融”和“共荣”。

  可见,亲社会行为不但可以促使行为接受者获益,而且还可以促成行为发动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积极关系。所以,亲社会行为是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那么,青少年眼中的亲社会行为是什么呢?能否依据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来促进有效的道德教育呢?

  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范围更广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时期。青少年在生理上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在心理方面,独立意识高涨的同时,也在形成社会关系。他们开始走出家庭,去探索外部的世界。心理学家哈里斯(Harris)认为,青少年在家庭之外要将自己归属于“同伴群体”,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的行为则会受到同伴群体规则和文化的制约与影响(《儿童心理学手册中译本(第六版)》)。可见,要想真正了解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并在德育实践中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就必须立足于青少年群体展开研究。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