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关于《诗经》的研究迫切需要站在更高、更广泛的视阈,引入最新研究方法,利用当代多学科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更宏阔、更综合的视角把《诗经》研究提高到新水平。
在当今诗经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诗经学研究陷入了发展的困境,这种困境主要表现为:“《诗经》文本的不确定性、历史文献与‘地下证据’难以取舍、《诗经》中诗歌的起源观点的不统一以及《诗经》研究能否达到客观性等疑惑。”回顾当下《诗经》研究的现状,诚如这种观点所言。但究其根本原因,是这一研究领域缺乏更宏观视角和全新研究方法的引入所致。事实上,从《诗经》所具有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的根源性特征这一视角审视,那么处于中华元典“五经”之首地位的《诗经》,其中尚未系统深入开发的优秀文化资源仍很丰厚,这些资源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不可缺少的养料。
《诗经》研究的两种偏向:泛政治化与泛民歌化
众所周知,在两千多年的《诗经》研究史上,虽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学术成果,但却出现了两个大的偏向:
一种偏向,我们归纳为“泛政治化的诗经研究”。据现有的可信史料看,这种研究偏向从先秦时代的叔向、季札、孔子、孟子、荀子即已开始形成,中经汉代的大小毛公、郑玄及唐代的孔颖达等人的强化,形成一种解诗用诗主流学派。这一派主要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轴心来研究,以求阐发《诗经》305篇的意蕴、价值特别是政治、伦理意义,而《诗经》中蕴藏的其他方面的丰富内容,则几乎被完全忽略不计。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