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生命的相依性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7-26 16:3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今年5月27日,由美国科学家文特尔领导的科研小组宣布“人造细胞”的诞生,这可以说是近十年来生命科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这个名为辛西娅的人造细胞虽然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造生命,但预示着一个全面设计和制造生命的时代即将到来。它不仅会对医学、能源、粮食、环境、公共安全及相关国际合作带来深远影响,而且会改变我们的宗教观、自然观和生命观。尤其是对传统生命观的冲击,使我们不得不启用“自然生命”和“人造生命”的概念,并且不得不追问:人造生命高于自然生命吗?人造生命能否以及怎样构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如何处理人造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关系?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一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即生命的相依性是否会随着基因组的可拆分和可组合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这里所说的生命的相依性需从人与其他生命形态在“演化树”上的连续性、在价值链上的连续性,以及在空间上的共在性和互为性三个方面去理解。

  从“演化树”的连续性的意义上讲,无论是早期的生物阶梯说还是后来的进化论,都肯定人是各种生命形态发展和演化的高级阶段的产物。“人是万物之灵”的观念进一步强化了人的优越地位,人的智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的确印证了这种优越性。为了凸显人的优越性与独特性,人们刻意淡化乃至忽略人的动物性的一面,以致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异性和分离性被片面夸大,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人首先是动物然后才是理性的动物或社会化的动物”这一事实。其后果是,人的动物性的自然需要和人的体能的退化被忽视。“人”的概念的开放性表明,人是可以不断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只要维持着生命的延续性和人格的统一性,就不会导致自我毁灭的结局。人造生命的出现为人的自我改造开辟了看得见的前景。比如,它很可能被用来改进人的体能,提高智能,或防止出现过去那种智能的提高以体能的退化为代价的现象。

  长期以来,进化论被狭隘地理解为线性进化观,限制了人们对生命起源的开放性认识,使复杂的可能性被归结为单一的可能性。人造生命的出现表明生命可以有不同的起源和中心。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