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慈善事业影响公共政策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7-26 15:5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07期特别策划“面向21世纪的中国慈善事业”文章之一。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认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公民的社会需求远远超出政府可以提供的持续性资金支持和管理能力的限度。公民积极组织的各种地方非政府机构,必须努力寻找各种办法来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

  我记得在1995年召开世界妇女大会的时候,联合国提供给北京妇女热线1.5万美元,以加强其运作能力。妇女热线帮助打电话寻求支持的妇女,让其他有经验的妇女帮助她们,帮助解决包括个人健康、孩子、亲戚等其他重要的个人问题。我后来了解到,她们用这笔资金在其他五六个主要的城市建立了妇女热线,这些热线都由热情的妇女志愿者来组织、管理和运作。

  慈善在提升公共政策质量方面起了强有力的作用。一些大型基金会,像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和盖茨基金会,已经在引领社会的改变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各国大量的小基金会和其他慈善组织在这方面的作用还不明显,实际上,它们也能够提升公共政策的质量,影响公众的意见,改变公共服务提供的方式,吸引媒体关注,支持和影响政策与法律。

  在中国,比如“壹基金”,从普通的慈善活动转型到对中国慈善业进行策略性思考,在如何预防并解决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慈善业可以更多关注社会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引领社会政策的调整,吸引更多的政府和非政府的资源,为民众争取更多的公共福利。

  在国外,大学、研究机构与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进行了长期合作,帮助他们改进管理结构,提供重要的社会服务,影响总体的公共政策。这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发展空间非常大。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