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最富进取精神的社会力量,青年学者是最具创新精神的科研生力军。合校十年来,武汉大学高度重视对青年学者的培养,充分运用一切积极手段,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单一学科与交叉学科相结合、固定平台与流动项目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培育青年学术群体,涵育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学术中坚,走出了一条努力推进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群体性、快速健康成长的发展途径。
外拓内引以特殊政策开阔国际视野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立足国际前沿、参与国际合作、具备国际话语权的国际化科研人才是一所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国际学术之伴计划”、“351”计划、科研立项资助等多种途径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担任国际学术机构职务、发表高水平外语论文、到境外机构做访问学者等,拓展国际视野,深化学术合作,促进多元交流,成效斐然。
如中国国际私法新生代代表之一的肖永平教授,先后访学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出版了多本有关冲突法、国际私法原理的学术专著,这些专著以其广阔的国际视野在法学界产生了较大学术反响,由此在2005年受聘于《国际私法杂志》(英文)编辑顾问委员会,是唯一中国籍委员。杰出青年法学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得主汪习根教授,提出“把学问做到联合国去”,他多次到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与研究,并作为唯一受邀中国专家参加联合国发展权高级别专家组大会。此外,经济与管理学院与欧盟、东盟、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选拔优秀中青年学者到国外进修;哲学学院提供资金鼓励青年学者到海外访学一年以上,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青年学者受惠。
筑巢引凤以特色舞台促进创新活力
创新是重要的学术精神,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活力之源。学校高度注重学术舞台对青年人才的凝聚培养作用,注重创建交叉、融合、特色研究平台,用各具特色的舞台吸引、锻造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促进青年学术群体不断成长发展。
聚合校内优势资源,成立特色研究平台是促进青年学术群体创新活力的一大尝试。如2004年,学校整合文、理、工等多个学院相关研究力量,成立武汉大学科技考古研究中心。该中心的主要成员为青年学者。经过几年的发展,人才效应和团队精神使该中心发掘的“三峡库区巴东旧县坪遗址”和“郧县辽瓦店子遗址”先后入选2002、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由该中心学者翻译的《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2010年入选“紫禁城杯”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
鼓励学者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与政府实务部门合作研究,是推出青年群体创新活力的另一大尝试。如2009年武汉大学联合湖北省文化厅向文化部申请成立“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成为文化部在全国高校中设立的首家“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研究基地。
另外,以项目为纽带凝练发展方向,汇聚青年团队也是促进青年学术群体创新活力的尝试。近年学校设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均有专门为青年团队设立的青年项目,一大批青年学者的创新性研究也取得较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如2004年资助的“汉语俗字形体变异研究”的成果《字典考证》获得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此外,学校还通过举办“珞珈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9期)、“珞珈青年学术方法训练营”(6期)等学术活动,对青年学者进行治学思想和方法训练,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大大增强。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