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敬敷书院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7-28 09:5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敬敷书院,1652年建成,初名为培原书院,坐落于安庆师范学院内。它是清代安徽省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官办书院,于清顺治九年(1652)由巡抚李日芄捐款创建,原址在魁星楼旧址(现安庆一中内)。雍正十一年(1733)曾拨巨款增修,乾隆初更名为敬敷书院,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初由曾国藩移建孝肃路之西。光绪二十四年(1898)又移建至菱湖南岸,即今旧址。1901年,清廷实行教育维新,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敬敷书院停办,与求是学堂合并,产生了安徽省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堂——安徽大学堂,开安徽高等教育之先河。近250年间,敬敷书院在安庆曾三易其址、三易其名,也昭示了皖江文化的和合内涵。

  “敬敷”一词,语出《尚书》,意思为“恭敬地布施教化”。书院的学生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已通“院试”的秀才,为进取“乡试”、考举人而入院进修。另一类是“童试”及格者或“民间俊秀及官员子弟年十五以上已读孔孟四书者”,即有一定基础但还未中秀才的童生。清初至清末,著名史学家全祖望、桐城派“三祖”中的刘大魁和姚鼐、著名学者王宽吾、“江南大儒”汪宗沂等诸多著名学者担任过山长或主讲。这些大师学识丰富,德高望重。他们执著地秉守文化育人的“敬敷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时代精英,如国画大师黄宾虹、著名教育家房秩五等。

  提及敬敷书院不得不提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安徽桐城人。清朝乾隆年间世人赞其:“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魁、姚鼐而发展成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敬敷书院,历尽沧桑,长卷舒展,在风云激荡的年代里,杏林春雨孕育了无数笃学报国之士。历经百年所凝结“敬敷精神”已经成了不灭的精魂,生生不息,浸润着现代文明的土地,闪耀着别样的辉煌和风华。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