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1930年,陈寅恪先生在为陈垣先生所著的《敦煌劫余录》序言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家因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20世纪中国岩画的大量发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中国的学术史和艺术史都提出了许多新材料和新问题。
中国岩画的区域分布
中国的岩画大致可划分为几个区域:北方和西北草原民族的游牧文化,黄河流域以粟、黍为代表的旱地农业文化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以稻谷为代表的水田农业文化,以及东南沿海的以渔捞业为代表的海洋文化。
中国岩画的分布与以上民族传统文化大体相一致,在作品的内容、风格 以及所处的文化地区又可分为北方、西南、东南三个系统。北方系统范围最大、数量最多,东南沿海地区岩画虽不能与之相比,但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却都能自成体系。
北方系统的岩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内容以动物为主,风格较写实,技法大都是岩刻。它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狩猎、游牧民族的作品。西南系统的岩画,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内容以人物的活动为主,特别是宗教活动为其主要的表现内容,技法则以红色涂绘为主。东南沿海地区的岩画,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港澳台等地,大都与古代先民们的出海活动有关,内容以抽象的图案为主,都采用凿刻的技法。
中国岩画东起大海之滨,西达昆仑山口,北至大兴安岭,南到左江沿岸,包括20个省区,遍及于100个以上的县旗。岩画遍布全国,但绝大多数发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唯独很少发现在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根据中国古典文献的记载,中原地区以及华中的三峡地区都是有岩画的。
岩画不再是边缘文化
这些年,有一种论点,或许可称之为“中国岩画落后论”,认为中国岩画是独立于中原主体文化之外的一种特殊的边缘文化,中国岩画文化一直代表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直至本世纪,也就是21世纪,事情开始有了转机。长江中游的湖北地区岩画的发现使岩画已不再是边缘文化。
《水经注》中提到长江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有“人滩”岩画。经初步调查,三峡区域岩画据说分布在重庆、湖北、黔东南、四川等地。特别是巴东出现了长约近百米的手形岩画,岩画的符号和图案很奇特,全部是同真人的手一样大小,在高山绝壁、绿树密布的荒芜山崖上密密麻麻有上千种之多。三峡区域岩画的发现,不仅对华中岩画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的文化史也有重要意义。
中原地区的河南也继续发现了或新发现了大量的符号和图形岩画。
岩画对于符号和图形等形式的创造是非常早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四五万年以前就有符号和图形的创造。而在中国,在二千多年前的古典文献《韩非子》中,就有中原地区创作岩画的记载;在一千五百年前的《水经注》中,也有许多地方提到中原地区的岩画。《水经注》卷四“河水四”中说函谷关(今河南省新安县)附近有一座鹿蹄山,山上有鹿蹄印的岩画。卷九“沁水”条引《魏土地记》说:“河内郡野王县西七十里有沁水。”河内郡野王县即今河南省沁阳市,书中说沁水经过石门,水西岸有孔山,山上洞窟的石壁上刻有牛马的蹄印。蹄印岩刻是全世界岩画中一种普遍的符号与图形,今天,凿刻的这些蹄印岩画在内蒙古、新疆等北方地区仍不断有新发现。
近年来,河南具茨山岩画发现的范围不断在扩大。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岩画在这里发现,对岩画在中国文明的起源方面起着怎样的作用、居于怎样的位置,将会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认识。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